
记者 姜菲菲 通讯员 于莉娟
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远高于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
心力衰竭又称“心脏病里的癌症”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又被称为“心脏病里的癌症”,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一旦被诊断为心衰,就等于是判了“死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曹广庆告诉记者,心脏移植是目前公认的对于心衰最佳的救治方法,但因心脏供体极其有限,中国一年才能做约300例心脏移植,远不能满足患者治疗需求。
人工心脏为心衰病人带来新的希望
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已成为国际指南推荐的心衰标准化治疗方式之一,它的应用在国外已经很成熟,目前已有几万名患者成为人工心脏的受益者。但由于医疗器械准入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内地一直未开展。因此,许多心衰患者在等待心脏移植过程中失去了生命救治机会。
曹广庆告诉记者,值得高兴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人工心脏目前已更新到第三代,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生物相容性好、可靠性高、耐久性好、并发症低、不易产生血栓等优点。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人道主义豁免形式通过伦理审批,将国产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用于救治三例危重心衰患者,并获得成功。人工心脏的出现,为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齐鲁医院心外科积极准备引进第三代国产人工心脏
目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将于近期引进第三代国产人工心脏,主要应用于60岁以下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国产第三代人工心脏并不需要将病变的心脏切除,只是将一个小型机器安装到自己心脏上,连接起心室和主动脉,起到一个‘泵’的作用,用机械的办法代替病变心脏完成泵血功能,推动患者身体血液循环,可长期使用。”曹广庆说:“人工心脏是一个心室辅助装置,即病人的自身心脏仍然保留,其无法完成的那部分工作,由人工心脏代替它完成,从而减轻病变心脏的负担,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佩戴一段时间后,病变的心脏甚至可能会重新恢复正常功能。”
曹广庆告诉记者,作为可在家庭应用的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的维护特别简单,只要定期更换电池和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即可,患者可携带它正常工作、生活,实现生活自理。目前,人工心脏主要有三方面临床应用:一是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过渡,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到合适的供体;二是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脏功能恢复后撤除;三是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长期替代,支持患者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
■ 专家简介
曹广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秘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胸腔镜组委员、美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文版编委。
2017年8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 McGill 大学 MUHC 中心 Royal Victory Hospital医院学习,跟随“当代白求恩”Dr Dominique Shum-Tim教授,重点学习心衰的外科治疗,目前擅长包括心脏瓣膜修复、小切口微创手术、冠脉搭桥、再次手术、主动脉瘤以及夹层动脉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擅长人工心脏辅助技术,包括ECMO、LVAD以及心脏移植的治疗。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2项。参与齐鲁医院钢筋贯通伤抢救的主要成员之一(央视曾报道)。
心衰患者可关注微信号:18560086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