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品质市中扬帆勇进正当时

发布时间:2018-12-06 10:30:58 发布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刘阳 李猛


  

云智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揭牌。
市中区“创宜居环境·建康养之城”高端论坛暨项目签约会举行。
山东新金融产业园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
  入冬后的泉城,寒意渐浓。不经意间,泉城济南又长了1岁。
  在历史的长河中,1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省会济南的中心城区来说,近1年来并不寻常——这是市中区建设“品质市中”攻坚突破之年,是助力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一年,科学发展的路越走越宽,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节奏愈加有力。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中区委、区政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干部思想状态破旧立新,各项重点工作破难而进:1—9月份,该区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5亿元,同比增长11.4%;国内生产总值762.9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列市内四区第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6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列全市第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宛如跳动的音符,奏响了市中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书写出市中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
  深入这个城区的肌理会发现,让“品质市中”疾速奔进的,正是一次次掷地有声的实干创举,是一份份闯进心坎的民生担当——
  “断头”10余年的舜德路、舜世路相继打通,自此向南与二环南高架路“牵手”,疏通交通脉络的同时,困扰片区居民长达20年的心结解开,助力南部片区发展驶上“快车道”;
  9月5日,第三届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会议市中分论坛举行,市中区突出“以科技创新托起康养名城”目标,为全市打造“国际医疗康养名城”注入了强劲动力;
  沉寂多年的金鸡岭片区综合整治加速加力,1—9月份,累计拆除11处、6060平方米违法建设,这里是“拆违拆临、建绿透绿”取得突破的有力佐证;
  10月16日,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济南基地落户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市中区通过一系列探索,实现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高度聚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高端人才创业项目的引进落地,全面激发“双招双引”潜能……
  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改革深度不断加深,提升高度不断突破。当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当一批批投资商纷至沓来,市中区“建设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品质之区”的信心日益坚定。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品质市中”在攻坚突破的路上将迎来更高的提升、实现更大的跨越。
                               A  对标对表凝聚共识 明确思路精准发力
                    建设“一圈一带五区”比学赶超谋发展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近一年来,市中人思想不断解放,眼界不断开阔,理念不断更新,进步不断显现。对标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市中区结合区位特点,在“1234”总体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对全区工作进行了新一轮谋划,着力抓好“一圈一带五区”建设,力争在助力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征程上迎来更新的突破。
  “一圈”即英雄山以北总部经济聚集圈。该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聚集市中区大多数高端商务楼宇和总部企业,占全区税收比重60%以上,特别是经四路沿线——东起300米高的绿地普利中心,西至百年商埠区,聚集了万达广场、山东商会大厦等一批高端楼宇,工商银行、交通银行、齐鲁银行等一批金融总部,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一批大型企业,是全市中心城区一条现代服务业和商贸业密集的“金街”。
  “一带”即二环路沿线科技创新产业带。该区域重点建设两大孵化器——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济南)基地、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五大产业基地——中国重汽小镇、泉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科创总部基地、白马创智谷、七贤未来城;三大助推器——山东特检泰山大学科技园、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山东新金融产业园,力争打造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据了解,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济南)基地是全国首批4个“双创”基地之一,目前已经与5家省级以上总部企业和1家省级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两个院士团队合作建立研发机构,3年内将引进落地高端产业项目不少于50个、高端研发团队不少于10个。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规划占地面积396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孵化区已入驻企业60余家,近期正在推动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山东以琳智能科技三方共同成立生物智能研究院。
  “五区”即对标全省、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区、智能制造示范区、现代金融服务区、文化创意活力区、军民融合先行区。其中,数字经济引领区方面,谋划计划总投资300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的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成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意见和配套政策,已引进猪八戒网、誉存大数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企业或项目50余个;智能制造示范区主要依托中国重汽、西门子、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高标准谋划占地面积16.6平方公里的中国重汽小镇,整体拆迁改造党家片区6个村,共计4200户、1.5万人,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金融服务区方面主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大力培育发展新金融、类金融业态,其中山东新金融产业园已入驻中信逸百年资本、上海复星集团等新兴金融机构90余家,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200亿元,被命名为“山东省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区”;文化创意活力区方面,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集聚各类设计、研发企业113家和创新设计人才800多名,已发展成为江北最大的综合设计产业园。此外,泉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星工坊、JN150创意工场等多个文创园区在辖区实现“多点开花”。军民融合先行区方面,市中区依托辖区资源优势,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探索新路子。
                    B“项目为王”大干快上 凝心聚力真抓实干
                           攻坚打擂掀起城乡建设热潮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效益。项目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在“品质市中”建设中承担着奠基石、顶梁柱的重任。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发展。
  如今,穿梭在市中区大街小巷,仿佛触摸到“品质市中”疾步向前的强劲脉动: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到改造提升的村庄院落,从拔地而起的商务楼宇到精彩纷呈的城建亮点……自今年2月项目拆迁建设擂台赛启动后,市中区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把项目拆迁建设作为全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一号工程、头等大事,按照“北部做优、中部做强、南部做美”的目标,通过“大拆迁”“大建设”“大更新”“大民生”等“大动作”,坚持把棚改旧改作为经济发展的“先手棋”,整体谋划、分批实施28个旧村改造和31个棚户区改造,开展全区项目拆迁建设擂台赛,全力攻坚后魏华庄、双龙庄等旧改项目,加快推进83个征收拆迁项目,1—9月份累计签订房屋征迁协议3136份、127.8万平方米,以全速全力抓项目、全力以赴谋发展的“速度与激情”,全面拉开城乡建设框架,全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体制的顺畅决定“发展品质更好”前进的速度,推进项目建设同样需要理顺体制机制这个总推手。市中区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成立全区项目建设总指挥部,下设24个重点项目指挥部,每个指挥部由一名区级领导包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责任到人。今年,市中区共梳理国华时代广场总部基地、东泰凯悦中心、市中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等32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00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2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3个。1—9月份,全区14个市级重点项目上报投资13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8.3%;参加全市擂台赛的新开工项目共有6个,按期开工率100%,完成投资57.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7.3%,一处处重点项目为市中区蓄积起发展新动能。
  农村美不美、农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同样决定着一个辖区发展的质量。围绕乡村振兴,市中区专门成立乡村振兴工作组,安排一名懂农业、善管理、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处级干部担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聘请济南大学专家团队,编制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突出“服务城市、衔接南部、富裕农民”三大功能定位,打造“一河两峪多园”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致富。目前,已打造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都市型农业示范园区15家、家庭农场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2家。
                   C外引内育双向发力“双招双引”量质齐升
                     聚力“招大引强”打造发展“双引擎”
  走出去,海阔天空;请进来,山高水长。当下,一个向内向外全方位开放的市中区,在走出去、请进来中诠释着“双招双引”的要义与未来:
  上海交通大学谷大武教授团队来了,与市中区共同打造的上海交大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旨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和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切实打造国家区块链与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前沿阵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邓宗全院士团队来了,“牵手”市中打造哈博特机器人研发中心,通过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移转化,形成机器人产业“政-研-产-商-学”一体化生态圈;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建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客人们来了,与市中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我市打造“国际医疗康养名城”注入强劲动力;  参加儒商大会2018的商界精英、青年才俊来了,倾听市中故事,感受市中魅力,积极探讨合作的方向;
  ……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他们来了,带来了投资,带来了项目,带来了人才,更带来了市中区发展的新机遇、新动力。这些,都与市中区把“双招双引”视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以大招商、大引才培育大产业、带动大发展息息相关。市中区创新招商机制,专门成立全区招商引资委员会,下设7个招商组,搭建产业、楼宇、园区、项目四大平台,每一个街办、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承担招商引资任务,重点招引大而强的项目、新而特的产业、小而美的企业和高精尖的人才,有力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高效运行。同时多元布局载体,一方面狠抓腾笼换业,进行业态调整和置换,优化疏导低层次企业,累计调整置换约5万平方米,提高既有楼宇的产出率和贡献率;另一方面狠抓新建载体建设,年内即将投入高端商务商业载体15万平方米。1—9月份,累计新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772个、同比增长7.6%,认缴资金584.5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同比增长29.8%,认缴资金457.3亿元、同比增长32.6%,中巴新能环国际项目、山东省财金创投新旧动能转换股权投资、国盛证券、济南国润资产运营管理等一批好企业相继落户,为全区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增强了后劲。
  人才是强区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市中区做好招商引资的同时,着力做好招才引智,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出台“1+ 11”人才新政,“1”即《“品质市中·人才强区”计划实施方案(试行)》,“11”即11个配套细则,计划到2020年引进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团队)30个,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重点产业紧缺人才2000名,全力构筑人才生态良好、管理科学高效、集聚效应明显的区域人才洼地。
                D贴心服务“一步到家”线上线下“一次办成”
                   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引才引资“强磁场”
  加快推进“一次办成”改革是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营商环境推  向深入的关键举措,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如果说“一次办成”是一场“刀刃向内”、面向政府自身的“革命”,那么这场“革命”在市中区已显现成效。
  “听别人说,办营业执照要携带照片和房产证还要填很多表,特别费时费力,没想到今天来,只用到身份证,动动嘴就拿到了执照。”11月5日,来市中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的牟先生,通过“口述办照”的形式办理个体营业执照,全程“零填表、零等待、零收费”。
  用心做好服务,用情优化环境,用智破解难题,构建“企有所忧、政有所解,企有所盼、政有所应,企有所需、政有所为”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市中区通过减事项、提效率、优服务,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把“一次办成”改革推向纵深的缩影。市中区确定区级政务服务“一次办好”事项725项,制定“零跑腿”事项14项、“只跑一次”事项281项、“你不用跑我来跑”事项226项;开展“3137”流程优化,将全部行政许可事项确定为3个环节,简单事项现场1小时内办结,无需现场察看的综合事项3天内办结,需现场察看的复杂事项7天内办结;区级行政许可业务全程网办率、网上申办率和网上咨询按时回复率均达到100%。市中区整合涉企证照事项,实现“四十五证合一”,符合条件的新开办企业即时领取营业执照,并且实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席位注册、集中注册”。今年1—9月份,全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937户、同比增长23.41%。
  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导向,倒逼职能部门间协同联动,市中区咬紧“一次办成”目标,让服务“一步到家”。市中区在全省率先成立区企业服务局,对市、区两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重点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动能转换“四新四化”重点企业以及实缴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新设企业开通绿色通道,主动上门代办服务。市中区91家单位、172名处级干部联系服务201家重点企业,31名区级领导联系服务118家重点企业,包挂干部列出清单、跟踪落实、动态销号,直至问题解决,让企业家、各类人才在市中区工作生活感到舒心、舒适,有家的温暖、家的感觉。
  不断优化的服务意识带给企业满满的获得感,为进一步让企业茁壮成长,市中区出台《关于加强市场主体建设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从产业引导、创业扶持、金融支持等6个方面制定100条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阳光雨露。实施“企业上云十大行动”,创新搭建10朵“行业云”,成功举办“企业上云”推进大会,签约16家云服务商,帮助700多家企业实现“上云”。
                                   E 城市提升统筹推进“十大行动”见行见效
                     破旧立新让辖区更加宜居更富活力
  在二七新村街道铁一社区,曾经的私搭乱建、狭窄小巷一去不返,在拆除9670平方米违建临建后,一条长约300米、汇集民意后命名为“梦新街”的小路悄然呈现,拆出一片净土的同时,畅通了居民“心路”;
  徜徉在融汇济南老商埠,一处处应保尽保、风貌延续、活力复兴的老建筑与一块块中英双语、透着“国际范儿”的牌匾标识“混搭”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让往来游客流连忘返;
  沿九曲路一路南行至中海国际社区A5片区,一处绿化面积近1.4万平方米的“口袋公园”跃入眼帘,红叶石楠等绿化苗木错落有致、飘香四溢,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景观惠及周边近8万居民……
  道路拓宽、满眼皆绿,市中人每天都能体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一处处“口袋公园”、木质栈道相继建起,老旧小区“脱胎换骨”,绿色生态成为城区名片,市民宜居宜业的生活更加触手可及……发生在28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系列变化,都来自于市中区落实城市提升工程“十大行动”的有力举措。
  让城市管理更精细、让城市环境更优美、让群众生活更幸福,都需要“里子”“面子”同步提升。市中区坚持把城市提升工程作为一项发展工程、民生工程,相继完成103省道、104国道等重点道路沿线裸露土地绿化47.9万平方米,累计新增绿地近60万平方米、改建绿地16.65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44.2%、42.9%和16.4平方米,均位居全市第一;新增“口袋公园”72处,长更山、小东山等8座山体公园正加快建设;占地面积1.17万亩的东南二环延长线山体绿化景观提升已完成31.8%,截至9月底,全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140天。
   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占据公共空间的违建临建相继倒塌;在阵阵诉求声中,一处处便民菜市场、早餐点依次建起。自“拆违拆临、建绿透绿”开展以来,市中速度、市中力度、市中温度等字眼频繁闪现,广受热议。坚持“即拆即清即建即绿即亮”的模式,市中区1—9月份累计拆除违法违章建设3060处、344万平方米,金鸡岭片区综合整治已拆除11处、6060平方米;集中开展“三高”沿线环境综合治理,累计拆除违建38万平方米,清运建筑和生活垃圾48万立方米,绿化37万平方米;完成纬二路等22条道路和舜玉北区等4个小区架空线缆整治,累计安装1480余块双语广告牌匾,拆除违规牌匾标识3110余块,市容环境更加规范有序。
  在此基础上,市中区城市设施建设同样提标提速,刘长山路西延二期工程除桥函隧道部分尚未完工外,其余部分已经完工。二七南路、青年西路等7条道路进行改造提升,5条道路已完成施工。经一纬二路口至经十路玉函路路口约3.5公里路段和济南大厦等25栋楼体进行亮化提升,城市夜景更加美丽。对总面积164万平方米的20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完成既有住宅电梯加装15部。全市“1+5”特色街区综合更新项目之一的马鞍山路特色街区已完成道路改造提升等工作。
                    F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民生答卷更有温度
                      “12100”民生实事办进百姓心坎
  对于市民而言,衣食住行的细微之变,是验证获得感、幸福感的直接方式,也是管窥民生改善的真实视角。今年初,市中区继去年推出“1260”民生工程后再增民生福祉,提出大力实施“12100”民生工程,即12大类100项民生红利,从市民身边小事入手、从细处着力,在城市环境、市容秩序等方面做精做细,使群众从身边小事中感受“市中温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一年来,市中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需,切实做到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1—9月份,累计实现就业再就业1.43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24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发放城乡低保金1558万元,对4800余户困难家庭进行了各类救助,让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救助扶贫、科技扶贫等措施,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8户、957人和9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实现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教育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出台《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设施三年建设规划》,到2020年规划新增幼儿园429班、小学369班、初中150班、九年一贯制学校188班。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成立家庭医生团队200个。扎实做好12345热线办理,1—9月份,共受理14.32万件,即时办结率98.85%。
   安全是幸福的基础。有了安全感,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才会更踏实。对生活在市中区的市民来说,“安全”更是每个人的切身感受。市中大力推进“市中云眼”微视频系统建设,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目前已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2个、恶势力团伙2个,破获涉恶类共同犯罪案件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1人,检察院审查起诉2起,法院判决1起。
                  G从严从实固本强基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全域统筹释放党建新活力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管党治党,重在基层。今年以来,市中区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各领域党的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核心,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党建统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锤炼党性、在参与中激发活力,持续提升党建工作的覆盖度、规范度和品牌度,把工作成效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不断为“品质市中”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三照三转三改三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基层党建作为重点。制定《市中区基层组织力三年提升计划》,开展“核心引领”“组织振兴”等十大工程,将社区群众工作经费提高到每年25万元,实施集体经济“清零晋档”,到2020年实现3万元以下薄弱村收入翻番,在区、街道和城市社区三个层面分别成立党建孵化平台,在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成立综合党委。
  把执纪问责抓在手上。启动第三轮区委巡察,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向二级机构党组织和村党组织的巡察延伸。1—9月份,累计实施问责54起,问责党组织26个、党员干部29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干事创业提供了强力纪律保障。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