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刘维维 实习记者张娓)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主办、国际移民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国际移民研究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的50余位专家和学者,以“一带一路与国际移民”为主题,围绕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难民危机的欧洲应对、新加坡和美国的华人华侨以及来华外国人的构成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原全权大使杨民根据自己的驻非经历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非洲已取得丰硕成果,包括建成亚吉铁路、亚吉跨境供水、亚布提新港等一系列基础民生工程。未来,中国在非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项目,必将进一步推动非洲国家工业化进程。
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教授宋全成总结了德国应对难民危机的经验,特别是创新避难审核模式,提高了审核效率;采取柯尼斯坦分配比例,按照税收占2/3、人口占1/3的标准确定各州分摊难民的比例;设定安全国家列表,拒绝该列表(包括阿尔巴尼亚、科索沃、黑山、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国家申请难民等措施,有效应对了危机。他表示,未来,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会带来更多国际移民迁移和流动,中国应更积极参与国际维和、难民救援,为减少国际难民的产生做出贡献。另外,中国需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移民法》,涵盖移民、难民和非法移民管理,并制定在华外国人社会救助管理办法,以救助在华滞留难民和外国人。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周敏对新加坡华人和美国华人的社会融入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他认为,华人在新加坡是社会主流人群,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是功利取向的,挑选的是来自中国的技术型移民和跨国企业家。新加坡的华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能够很快融入到新加坡社会,相比较而言,华人在美国的状况却相差甚远。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梁玉成表示,从移民群体的形成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外国人在来华目的上倾向于多种原因叠加,旅游、探亲等非经济目的与就业、经商等经济目的高度叠加,而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国人来华目的比较单一。从社会网络的角度看,有多重来华目的的外国人倾向于建立多重社会网络,并且发挥了累积效应,带更多的外国人来华。最终,发展中国家会建立起与中国更紧密的联系。从城市的管理来看,外国人在中国是一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模式,以北上广一线城市为主。以广州为例,近几年中国政府对外国人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外国人的居住越来越趋于分散,客观上的稀释效果使得外国人有更多的机会扩大社会网络,进而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