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AI治堵,“济南交通大脑”上线

发布时间:2018-12-27 10:33:02 发布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王延斌 车慧卿

 

事故是导致堵车的重要原因,其中涉及到事故持续时间的预测、影响范围的判断、处理资源的调度等等,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AI装备下的“交通大脑”显示了其聪明之处,通过实时调整信号灯,为后方车辆规划好绕行路线等一系列动作,让一场堵车消于无形。

12月26日,山东大学综合交通中心主任邹难教授描述的这一幕即将在济南落地。当天,以当前先进的交通管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为技术核心的“济南交通大脑”正式上线,这标志着用科技手段治堵,昔日的“中国第一堵城”济南迈出了关键一大步。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济南交通大脑”的核心是“一云四中枢”,其中,“一云”为交通专享云,是整个交通大脑的数据仓库和计算基础,汇集政府数据(卡口、两客一危、渣土车、公交车等)、互联网数据及其他各类数据,作为交通大脑的基础数据。“四中枢”由感知中枢、分析中枢、决策中枢与评估中枢构成。

在济南,一天交通的起点是从一串串数据流的交互融通中开始的。早高峰来临前,“济南交通大脑”就已快速运转,分析研判交通流量、车载导航、车辆状态等多源数据,进行多层次智慧应用,再通过移动终端、户外大屏等形式引导车主出行,避免拥堵。

为规避拥堵路,济南交警通过对百度、滴滴等公司提供的浮动车轨迹数据分析,打造 “会思考的信号灯”——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计算机控制下的交通信号控制模式,实现了交通信号配时智能化和区域信号多点联动自适应化。济南市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表示,济南交警集中开展高峰降指、信号自适应、区域绿波和个性化调控四大工程,通过信号配时连调、线性控制、区域控制等手段,自动调配不同路段、不同方向的通行时间,避免拥堵。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在之前的试运行中,“城市交通大脑”发挥出色,使得济南工作日早高峰平均延误时间下降11.19%,晚高峰平均延误时间下降11.86%,交通拥堵指数环比下降11.5%,同时,清华大学

—戴姆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阿里云、高德地图等多家调研机构共同发布报告显示,曾经长期高居国内堵车系数第一名的济南,不仅没有出现在前10名里,还差点跳出前20名,位于第19名。

据介绍,“济南交通大脑”由济南市交警支队牵头组织,山东大学负责顶层设计、咨询和实施保障,滴滴出行作为主要开发单位,联合世纪高通、浪潮集团、海信、以萨等多家单位共同实施。在技术层面上,“济南交通大脑”涉及交通、控制、数学、计算机、管理、法学、政管多个学科,而将这些学科交叉融合,是山东大学的优势。山东大学综合交通中心主任邹难教授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海量数据扩充和智能技术不断加入,“济南交通大脑”将经历“智能大脑——全能大脑——超能大脑”的深度进化过程,这一进化将在五年内初步完成。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