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半岛记者 刘礼智
2月25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山东省文旅厅和青岛市文旅局协办的2019年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青岛市即墨区海泉湾皇冠假日度假酒店召开。会议汇报交流了2018年度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研究部署2019年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前还在北海基地举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山东大学合作协议签字暨揭牌仪式。
致力水下考古发展和人才培养
2月25日上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山东大学合作签约仪式在坐落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山东省文化与旅游厅厅长王磊、青岛市副市长王家新出席签约仪式,并为“山东大学教学科研基地”揭牌。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国家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重要载体,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掘、保护、科研和培训等工作;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学术积淀深厚,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型研究大学;国家文物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比邻而居,通过本次合作,双方将以人才联合培养为基础,科研合作为载体,项目实施为依托,致力于水下考古学科架构、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和水平,推动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水下考古学科的健康、规范发展。
甲午沉舰在北海基地保护修复
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一起参观了国家文物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在金属保护修复室,记者看到很多生锈的铁片,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就是甲午沉舰的船体,“现在这些甲午沉舰的一些遗物,就在北海基地做文物保护处理。”在陶瓷保护修复室,记者还看到了马扎、桐油灯、水烟等甲午沉舰出水文物以及带有文字的木质签牌,让人有穿越时空、直面悲壮历史之感。
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我国以“致远舰”为起点在黄渤海海域开展了以“致远舰”、“经远舰”等为重点的近现代海战遗址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和丰硕成果。“致远舰”遗址地处辽宁省丹东市东港海域。该舰残长约61米,最宽处11.5米,舰体保存的高度约2.5米,发现残损的水密舱室、锅炉舱、穹甲板等结构。考古工作提取文物300余件(套),包括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等。其中,带“致远”刻铭餐盘、铜加特林机枪以及刻有致远舰大副陈金揆名号的单筒望远镜等尤为珍贵。经考古、军事、舰船专家研究认定,该舰为中日甲午海战沉舰——北洋水师致远舰。
经远舰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老人石南边海域。2014年夏,水下考古队依据资料线索与磁力仪物探数据在该处发现铁质沉船残骸,并推测为经远舰。为了推进甲午沉舰系列调查与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沉船点展开专项调查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调查,提取出文物标本500余件(套),出水了带有“經遠”二字墨书的木牌,发现了深埋于海床面以下5米处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字体的“經遠”舰名,确认是甲午海战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同时确认了“经远舰”舰体翻扣在海床上的沉没状况和沉舰保存状况,这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致远舰”和“经远舰”两个沉舰遗迹是中日甲午海战的真实见证,它们的发现还原了一段悲壮历史,对于近代史、海军发展史、世界海战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水下考古人员山东占一成
在接着举行的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山东省文化与旅游厅厅长王磊介绍,山东省水域环境多样,在海域及内水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2015年成立了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首家省级水下考古专业研究机构。2018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在青岛启动,为山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水下人才培养方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予以大力支持,山东省目前有水下考古资质的业务人员13名,约占全国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
青岛是全国海洋文化资源最为丰富、海洋科研力量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据了解,作为东部沿海著名的海洋科技名城,拥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诸多海洋科研机构,集聚着全国40%的高层次海洋领域科研人员和院士,承担着50%的国家重点海洋科研项目。
相关研究纳入“考古中国”项目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专家也对2018年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总结,展望2019年工作计划,并对深海考古探索、甲午沉舰调查、上海“长江口II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庙岛群岛海域水下文物资源普查、中沙塞林港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等重点项目做了汇报。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北海基地顺利建成并正式启用,南海基地已奠基开工,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一南一北、双翼齐飞”的基地布局初具规模。现在又见证了山东大学与水下中心合作共建“山东大学教学科研基地”,水下考古人员培养将进入专业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山东大学在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教学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国家文物局正在积极争取增加水下中心编制、扩充职能,进一步加强水下中心力量。”
宋新潮还透露,国家文物局正在推动“考古中国”项目,水下考古和相关学术研究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半岛都市报》2019年2月26日A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