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19-03-08 11:30:03 发布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总书记的讲话引发社会科学界委员热烈反响。

 

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着力增强主体性。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交流互鉴,着力解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凝练出具有标识性的概念与理论,不断增强原创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委员

 

当代学者应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照搬传统,不能回到过去,必须进行创造性诠释。要在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进行新提炼、新总结,充分融入新时代的创新性实践当中。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委员

 

要用中国道路解释好中国奇迹,用中国理论阐释好中国道路,用中国话语表达好中国理论。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书写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用中国话语深入浅出地解析中国道路、讲清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奇迹,练好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功”。我是一名教师、一个学者。明德在教师、学者身上的体现,就是立师德、明大德。立师德,就是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把职业当作毕生热爱的事业;明大德,就是为党和国家、为人民群众立德立言立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言献策、述学立论。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这个时代为理论工作者创造的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

——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会委员韩庆祥委员

 

以人民为中心,我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以人民为中心;二是表现形式要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要生动、活泼、通俗。不仅文艺作品是这样,我们研究哲学社会科学也要这样。以前“戏说历史”,为什么有市场,就是因为历史研究者在这个领域里没有发声,受人民欢迎的、能深入浅出的精品力作不多,结果就被“戏说”占领了。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影响了一两代年轻人,就是因为它具有普及性、可读性和生动性,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形式要活泼生动,这对于传播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委员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提升,能够成为激励思想创新、凝聚人心、塑造民族理念的精神动力。作为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的中国哲学,在里面有丰富的“明德”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哲学曾经为传统社会“培根铸魂”,今天,与时代同步伐,这就需要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为新时代“培根铸魂”,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思想资源。为此,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提升思维水平和把握时代的综合能力,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委员

 

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作为藏学研究工作者,更要走出象牙塔,走进青藏高原,就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现实问题深入研究,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贡献。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安七一委员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民族报》  2019年3月8日 第06版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