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典委员
文/图 半岛特派记者 王丽平 李晓哲
“文艺和社科工作者应该投身到新时代中去,走出象牙塔,强化与现实的互动。”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说,作为史学家,要一只眼睛盯着历史,一只眼睛盯着现在,对传统文化充满敬畏之心,并将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到新时代中。
扎根大地,讲好中国故事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程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在联组会上,有八位全国政协委员做了发言,其中就包括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他发言的主题是如何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问题。3月8日,在接受半岛记者专访时王学典表示,在当下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和对外开放三大时代条件下,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有特殊重要性,在化解中强调应该重视政策和策略,比如要抓住知识界关键少数,要“精准滴灌”不要“大水漫灌”。
虽然已经过去数日,但说到联组会上的讲话,王学典依然激动不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醒我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投身到新时代中去,走出象牙塔,强化与现实的互动。”王学典说,只有扎根大地,才能获得第一手素材,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五千年奋斗的历史过程。作为农民的儿子,王学典深感活生生的基层生活对社科创作的重要性。
“作为史学家,我要一只眼睛盯着历史,一只眼睛盯着现在。”王学典说,儒学目前面临一个大使命,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儒学的复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结合新的环境和时代大势,从儒学中提炼当今社会需要的东西。
“不能完全回到传统当中去,但也并非与中国传统文化绝缘,而是能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能吸收自由主义的某些东西。”王学典说。
再造一个伦理型生活方式
“现在的社会太求新求变,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王学典说,在他看来,儒学复兴的根基是再造一个以儒家原则为基础的克服自由主义缺陷的更富有东方温情的伦理型的生活方式。
何为更富有东方温情的伦理型的生活方式?“简单说,就是既能尊重个性,比如注意保持彼此之间的距离,尊重契约;但又能很快打成一片,吃个饭、喝个酒、大家畅谈开怀大笑,带有中国社会的人情味。”王学典说。
王学典介绍,目前中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人际交往背后,是没有主义支撑的。西方是自由主义作支撑,传统的中国社会是由儒学在支撑,但我们今天所有社会活动背后的支撑是什么?没有。
“习近平总书记讲文艺社科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其意义可能就在此。”王学典说,如果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是铸魂,那史学家的职责就是培根,寻找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并深深扎根。说到这里,王学典表示,他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儒学复兴不是简单地重视传统文化,儒学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再造一个新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义务本位,是一种集体取向。而西方的文化强调个性至上、个体至上,但也有缺陷,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像枪击事件连绵不断。”王学典说,在他看来,人类的未来是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吸取东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合为一个新的文化。这个新文化能同时兼顾个体与社群,同时带有本民族的注重温情、人情味等一些表现形式和特点。
王学典认为,在此基础上,当代学者应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照搬传统,不能回到过去,必须进行创造性诠释。要在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进行新提炼、新总结,充分融入新时代的创新性实践当中。
青岛会是中国发展的明珠
“青岛应该将发展人文底蕴,作为城市发展的百年大计。”在说到青岛的人文发展时,王学典说,青岛会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颗明珠。
虽然现在在济南工作,但王学典对青岛有份独特的感情。他告诉记者,他每年都会到青岛很多次,现在山大又在青岛建立分校,接下来他也会搬到青岛。
“即使出国在外,到了德国,或者欧洲其他国家,只要喝酒,没有不知道青岛啤酒的。”王学典说。
“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青岛擅鱼盐之利,有众多资源,现在青岛将在古代看来是天堑的海洋变成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和雄厚的海洋资源。”王学典说,所以青岛的发展未来可期。但就目前来看,青岛在全面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提升,其中人文底蕴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方面。
王学典说,目前青岛的科技、经济等方面高速发展,已经处在山东甚至全国前列,但人文方面略显缓慢,下一步青岛应该加快发展人文研究,在古文、古史、古哲等方面发力,用人文发展平衡现代经济,用人文底蕴作为压舱石,为经济发展赋能。
“未来,青岛可以将山大在青岛建分校时机,大力发展人文,吸引一批人文人才,形成一方人文重镇,除此之外,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为人文发展提供政策支撑。”王学典说,在他看来,这是青岛发展的百年大计,就像我们的国家,我们有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这是我们的优势。未来,在大力发展人文底蕴的基础上,青岛的未来让人期待。
《半岛都市报》 2019年3月11日 第A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