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浩 设计/刘蒙蒙
青岛、济南、烟台。
这是三座山东重要的城市,在全省经济版图上的位次排序。
于山东而言,上述三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三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与势头并非完全一致。
透过青岛、济南、烟台的演变历程,或多或少可以看到还未散去的“硝烟”。
那么,前述三座城市多年以来到底经历过怎样的“相爱相杀”?
青岛的“老大”地位
新年伊始,青岛便迎来了“换帅”时刻。
新任掌门人王清宪,上任的一天内,便三次在公开场合三次表态“青岛要高昂起山东发展的龙头”,不仅明确了奋斗目标,更是鼓舞了士气。
多重优势加身的青岛,集计划单列市与副省级城市于一身的青岛,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规划区的一份子,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及产业优势。然而,她并不满
足“关起门来过小日子”,小富即安的生活。
不断进取的特质,似乎已经成为融化在其血液里的基因。这一点,可以从青岛的过去得以印证。
18世纪,身处鲁东的青岛,尚为蒙昧小渔村,正在静待命运的眷顾。彼时的她,与一座崭新的国际化都市的不断崛起,仿佛并没有关联。
而自开埠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青岛在经济数据方面一直保持对济南的优势。并且,这一优势在20世纪末愈加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经济转型的到来,青岛终于恢复自己“国际化港口”的形象。
1991年末,青岛开通两条国际干线,分别通往美国东海岸和日本;1994年又开通青岛—美西集装箱航线。
到1994年,青岛GDP达到520亿元,连续三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外,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八。
2000年青岛DDP突破千亿元,为1150.07亿元。可以说,彼时的青岛与济南差距还不是很大。
然而,青岛随后多年一直保持强劲的势头,2007年青岛的GDP为3786.52亿元,已相当于1.5个济南。
2016年,青岛GDP首次迈过万亿关口,达到10011.29亿元,增长7.9%,紧跟杭州和南京,成为全国第12个GDP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城市。
……
一直到上合峰会在青岛的举办,让世界再一次看见青岛绚烂绽放。
而如今,青岛在省内经济的龙头地位也已越坐越稳。
济烟的“相爱相杀”
从济南、烟台你追我赶的态势来看,两城上空弥漫的硝烟似乎越发浓烈。
现在看来,这种白热化的竞争格局,也未尝不是好事。
曾经有人说,如果济南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烟台,那将会是爆炸性的新闻。可当预测变为现实时,也并未激起更大的漩涡。
因为自莱芜划归于济南时,济南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烟台已经成了定局,只是时间的问题。
然而,各具优势的济南、烟台,两座城市的竞争轨迹可谓是一波三折。
数据显示,早在1999年济南以881.32亿元领先烟台80.66亿元。彼时的济南处于坐二观一的位置。
随后,2001年济南GDP破千亿元,为1066.16亿元,成为继青岛之后第二个破千亿的城市。与此同时,烟台GDP为979.50亿元,也直逼千亿。
并且,2001年济南的名义增速也领先于烟台。
然而,烟台于2002年实现反转,经济名义增速一跃超过济南。当年济南GDP名义增速为12.63%、烟台则达到13.83%。2003年这一增速差距明显加大,分别是济南
13.70%、烟台18.03%。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2004年济南GDP被烟台赶超,分别是烟台1630.89亿元、济南1618.87亿元。至此,济南“坐二观一”的愿景破灭,跌到第三位。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烟台一直领先于济南,并且,这一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
据统计局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济南和烟台的差距达到了峰值——500亿。
这样的局面也警醒了济南。
2012年,济南将城市的任务目标由“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变为“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
这是济南首次将“发展”置于“稳定”之前。由此,济南正式开启追赶模式。
近年来,济烟一直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直至2018年,济南以7856.56亿元超出烟台20多亿。(该数据统计口径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由双核向三核
一直以来,青岛、济南都作为山东的“双子星”,各自承担着自身的责任。
尽管很长一段时间,就经济总量而言,烟台都夺得第二把交椅,但是与璀璨的“双子星”相比,烟台在政策优势上则显得有些暗淡。
并且,前述三座城市的经济总量之和超过山东省经济总量的1/3。不仅如此,三市经济指标以及软经济指标综合得分也是在全省居于前列。
也因此,外界关于济青烟“三核”引领发展的呼声未曾断绝。
2018年,因为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的建设,在山东新的城市定位中,多了“三核”这个提法。
上述意味着,济南、青岛、烟台三个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蓝图上共同跻身“三核”之列,实现了“双核”向“三核”的转变。
官方把发展思路由“双核”向“三核”进行转变并非没有道理。
公开资料显示:山东的中等城市实力相当强,3000亿以上规模的城市有13个,2000亿规模以上的有3个,这在许多省份是不可想象的。(数据以2019年政府工作
报告为统计口径)
普遍的观点认为,山东留给外界尴尬印象,主要是因为山东没有一座城市闯入一梯队行列,没有一座城市能成为山东的有力名片。即便是青岛,其在影响力上
无法与南京、杭州等城市相提并论。
因此,大力发展“三核”,让济青烟在竞合关系中均有所提升,并实现更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已经迫在眉睫。
青岛、烟台、济南,作为新旧动能转换三大核心城市,担负着引领责任,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资源都会向其倾斜,再加上它们的区位优势和行政属性,无疑会让
这三座城市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下一步
关于“三核”,一幅崭新的蓝图在齐鲁大地上铺展开来。
2019年山东政府工作报告对济青烟三座城市有了明确的定位。
济南要在数字经济、健康医疗、量子通讯,青岛要在现代海洋、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烟台要在核电装备、虚拟现实等领域,布局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标志性大
项目。
分析人士称,上述定位是对其各自的发展优势、潜力以及未来的目标的考量,对三座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项目聚焦的行业都是属于未来的新型产业,“未来产业是山东的短板,也是山东进行突破的关键点。”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李铁岗教授向新浪
山东表示。
除了总体定位,前述三座城市也找到了自身的方向。
今年年初,烟台提出,在省内“保三争二抢第一”的目标,从措辞来看,烟台被济南的超越已不言自明。
面对这一切,烟台似乎也没有“坐三观二”的想法,并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在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位次不断前移。
济南则明确提出,2019年将坚定不移打造“四个中心”,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上述也意味着,济南在面临多面的压力的情况,开启了自身的加速模式。
面对济南、烟台的虎视眈眈,青岛也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尤其是去年以来,投资、出口出现大幅下滑,引起青岛警惕。
意识到这一点的青岛,也大招频频。印发《青岛市深化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合作行动计划(2019-2020年)》,力争到2020年,青岛新引进世界500强企
业30家以上,重点跟进目标客户100家以上。
再比如在青岛的西海岸新区,多个军民融合的高精尖项目已经产出成果,对青岛日后的推动力也无需赘述。
一直以来,区域协调发展都是山东的着力点之一。这一点,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立与谋划均可以佐证。
济南、青岛、烟台三座城市的发展格局,将直接关乎山东的未来发展。如何布局三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竞争生态,是目前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