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药国际化获重大突破:通心络治疗血管病变引起《自然》关注

发布时间:2019-03-31 21:09:25 发布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宋莉

中国科技网讯(记者 宋莉)对于心脑血管病正在发生的人群,治疗用药的关键在于疏通血管、消融斑块和稳定斑块。3月29日,在中国介入心脏病年会上,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领衔的“应用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公布,该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科技期刊《自然》(《Nature》)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本次循证研究结论表明应用通心络治疗可延缓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减少心血管事件,且安全性良好。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在新闻发布会上评价该课题创新点时认为,通心络对颈动脉斑块研究的成果发布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用科学的、循证的研究成果来证明中药干预和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有效性。这个课题是中医络病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这是中药创新的新模式,是科学创新研究的模式。这种中西医的协同协作融合以及联合攻关,最后出来的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医的理论指导,同时凭借西医的循证医学证据,得到西医的认同。这个研究成果的发布,对于国人增强对中医药的信心,以及中医药走向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在致辞中表示,本项研究是国际上首个中药干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循证研究,该研究证实中药通心络能够安全有效地延缓颈动脉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进展,用证据和国际公认的评价方法再次证实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开展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和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提供了范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表示,张运院士这次进行的1212例临床循证研究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了确切的临床数据。综合近40年来,特别是近20年中西国内医学界专家所做的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得出一个概念,通心络的作用不是在一个点上,而是系统作用,不是对抗,而是整合调节作用。调,是中医治疗学的高度概括,最后追求的是平衡,由调到平的过程。随着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即临床应用价值不断被揭示,不断被证实,中医药在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包括亚临床动脉硬化治疗这块的前景将非常光明,络病理论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发扬和发展,必将对心脑血管病治疗带来更大的福音。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牵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国内35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开展了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在全国18个省内筛选出12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观测用药2年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等指标的变化,这让该研究成为国际上样本量最大的中药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

张运院士表示,循证研究得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结果,证实在亚临床动脉硬化患者中,应用通心络能够安全有效地减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接受通心络治疗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特别是减少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率。这意味着通心络胶囊不仅能稳定斑块,抑制斑块形成,而且能逆转斑块对血管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心绞痛、心梗、脑梗塞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北京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认为,这个研究是张运院士严格按照国际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原则和标准进行,因此结果可靠。尽管部分人对中医有争议,但循证医学证据就在这里。相信本研究对健康中国建设,对目前老龄化社会的加速,以及未来2050年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

据悉,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循证研究论文3月14日在国际权威科技期刊《自然》子刊《科学报告》(2017年影响因子4.122)上发表。《自然》是国际公认的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其发表的文章都是由世界范围内知名专家层层审读把关的高水平论文,尤其发表关于复方中药研究的论文非常少见。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