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用实力构筑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发布时间:2019-05-02 09:43:48 发布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陈晓丽

  这里被称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每年要收治1000余例最复杂、最危重的病人,182位医护人员要随时准备和死神搏斗。这里就是获评山东省工人先锋号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自1991年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展多项先进诊疗技术,一次次创造生命奇迹。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在查房。 医院供图
  文/本报记者 陈晓丽  视频/本报记者 王小涵  

                 率先发展ECMO,拥有“移动重症监护室”
  4月27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一位43岁的男性因病毒性肺炎导致严重呼吸衰竭,依赖ECMO(体外膜肺氧合)整整29天后,正逐步脱离危险。“ECMO相当于患者体外的一个‘人工肺’‘人工心脏’,可以部分或者完全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晓梅介绍,ECMO被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骤停、急性严重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和心肺移植过渡时期。除减轻患者心肺负担之外,也能为医疗人员争取更多救治时间。
  ECMO不仅对技术要求复杂,还需要一个能够随叫随到的团队,无论夏暑冬寒,还是白昼黑夜。今年春节大年初二夜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ECMO团队得知菏泽一位小伙呼吸功能衰竭,立刻携带ECMO设备乘火车赶到当地,将小伙连夜转至该院重症医学科治疗,攻克无数难关后,成功挽救小伙生命。
  去年,一位59岁男性患者不明原因反复心跳骤停,在胸外按压两万余次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同时,陈晓梅率领团队为其成功插管连接ECMO设备,患者转危为安。这也标志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ECMO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陈晓梅表示,从2015年至今,ECMO团队已经在省内地面成功转运危重患者18例,“看到生命转危为安,大家付出的一切都感觉值了。”
  除了ECMO,山东大学重症医学科还与其他学科共同合作,参与了“山东省第一胖”、著名“穿通伤”等救治。近30年来,累计救治各类危重患者两万余例。
               专业护理团队,用技术和爱心呵护危重患者
  在重症医学科,患者生命垂危,往往全身连接了多条生命管道,鼻饲管、气管插管、动静脉插管、引流管、导尿管……每天10余种药物需要在严密调节和监控下精准输送到体内,并且没有家属陪护,对护理技术要求非常高。
  “从各种生命管道的维护、药物管理、精密医学设备的使用等复杂事项,到喂饭、擦身、大小便处理等基础生活护理,都需要临床责任护士来完成,任何一项出现小差错,都会给患者救治带来大问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王静表示,连最基础的翻身,使用ECMO的患者都需要6-8人配合才能安全完成。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易反复,并且随时要准备接收新患者,重症医学科的夜班工作负荷量同白天一样,有时甚至远高于白天,夜班接收大手术后患者、急诊科的危重患者、产科的高危产妇等是家常便饭。
  护理团队也因此磨练出了精准的判断辨识能力,和医生组成了配合默契的救治团队,共同以最快的速度救治患者。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女性占比近70%,尽管工作量繁重,她们克服自身生理条件限制,每天工作时长几乎都在10小时以上。多年来,她们始终坚持按照科学流程管理照护患者,没有发生过差错事故。她们耐心的向焦虑不安的家属解释,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
                   承担社会责任,荣获多项荣誉称号
  在服务院内外重症患者救治的同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还担负着全省突发应急救治工作。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手足口病防治、抗击甲流等救治工作,并曾派骨干医护人员前往海南省保亭县、新疆疏勒县、陕西省清涧县等地进行医疗援助,协助当地医院筹建重症医学科,提高救治水平。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重症专培基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先后举办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同时,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中华医学会临床研究基金3项。荣获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在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先后荣获首届山东省医院品管圈大赛二等奖、医院“优秀科室”、医院“优秀基层党支部”、“齐鲁关爱生命健康”志愿者服务队最佳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
  扫码看山大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视频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