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第二期“育贤”校友讲坛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活动邀请山东大学数学系校友,长期从事系统与控制科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教授担任主讲人。郭雷院士以“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为主题,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活动由山东大学副校长刘建亚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郭雷以一张旧照片引出讲座内容。照片摄于1982年7月,为1978级数学控制理论专业的毕业照片。郭雷为听众介绍照片上的两位人物:山东大学前任校长、时任数学系主任的潘承洞教授;给予郭雷诸多帮助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陈祖浩教授。正是在陈祖浩及众多老师的推荐下,郭雷才得以前往中科院就读,最终取得今日的成就。
随后,郭雷从创新的精辟论述出发,正式切入本次讲座的主题。指明本次分享的内容以科技创新为主,共分为三大部分:创新与环境的关系、寻求什么样的问题展开研究、如何看待创新过程的顺利与挫折。
首先,郭雷针对创新需要何种环境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他讲述了陈景润在艰苦条件下勇攀数学高峰的经历,并结合自身体会,回忆了自己归国后艰苦的生活条件:全家人生活在一间小屋,唯一的书桌是床头柜,因为担心打扰家人,晚上用报纸遮住灯光做研究……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当中,郭雷解决了控制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著名理论难题——“自校正调节器的收敛性”。
通过对自身成长经历的介绍,郭雷语重心长地劝诫同学们:顺境中可以成才,但要懂得珍惜和利用,不要成为温水中的青蛙。逆境中同样可以成才,要把困难和压力转化为动力。他表示,当代大学生要努力,更要有好奇心;有兴趣,更要有激情;有志向,更要有眼界;有毅力,更要有勇气。
郭雷以三位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希尔伯特、卡尔曼的故事为引,结合自身经历,就“寻求什么样的问题开展研究”这一话题进行阐述。他给出三条建议:应当关注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问题的清晰性及易懂性是关键;数学是一个关键的工具。此后,郭雷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创新过程会一帆风顺吗?他以王安石的一句名言揭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他告诉同学们,“走路不能怕挫折”。郭雷认为: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但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创新只是手段,不能只为创新而创新,真正的目的在于发现未知规律、解决重要问题。
讲座最后,郭雷直言“在科学史上20、30岁做出重大成果的比比皆是”,鼓励同学们坚定信心、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早日成才。在听众提问环节当中,郭雷针对同学们的困惑逐一进行了回答,讲座在和谐的交流氛围中落下帷幕。
本次讲座分享了郭雷院士关于科技创新的感悟和体会,鼓舞山大青年学子积极面对挫折,追求创新精神,有力地推动了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建设。
“育贤”校友讲坛是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和“为国育贤”的办学初心,由校团委和校友工作办公室共同举办的杰出校友交流分享活动。活动拟每月举办一期,采用全程线上直播形式,搭建学校与校友、校友与青年师生之间的沟通平台,激励在校学生以杰出校友为榜样,传承山大精神,努力奋斗、追求卓越,成长为拥有家国情怀的出彩山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