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服务山东的主战场上,历经输出技术、输出人才、输出文化、输出理念等阶段之后,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的战略实施渐入高潮,大动作频仍,一副“创新驱动、服务山东、产城融合”的图景已经形成。
5月7日,众多政、产、学、研大咖出现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二楼报告厅,促使他们坐到一起的,是一场主题为“创新驱动、服务山东、产城融合暨山东大学产业服务山东表彰会”。会议现场,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济南市副市长孙斌等与会领导的讲话将气氛引向高潮。
一所名校,是一座名城的名片;一座名城,也是一所名校的依托。用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的话说,就是“城因校而盛,校因城而兴”。她认为,双方良性互动,城市和大学就都可以发展得更好。实际上,长期以来山东大学与山东,与济南进行了良好的互动。
比如会议对服务山东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团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山东大学校属企业——山大地纬公司、山大生殖医院公司、山东德艾普公司就服务山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了典型发言。
在思想共识上,扎根山东大地办大学,写好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这篇大文章,以上述企业为代表,山东大学校属企业群体将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作为使命担当,始终把山东的发展需求作为产业服务山东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主动对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大产业需求,发挥校属企业优势,聚焦聚力战略新兴领域,为山东发展提供个性化、精准化、订单式服务。同时突出创新引领。通过机制创新加强与企业、政府协同配合,注重与学校有关单位资源共享,寻求合作共赢的契合点,抱团取暖、协同发力、形成规模,构建了“山大系”中的“校企系”。
实际上,在服务山东、尤其是在服务济南发展方面,山东大学已经在人才支撑、智力支撑、科技支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山东大学的学生规模很大,学科也很齐全,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山东,济南又是山东省内山大毕业生最集中的地方,有数据显示,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济南是山大毕业生最为集中的地方。
为济南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仅仅在2018年,山大就有30多项技术进行了转化,其中4项是“千万元级”的成果转化,这里面有多项重要成果都是在济南落地的。
山东大学的这些贡献,获得了济南市上上下下的认可。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济南市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着力做强十大千亿产业,推动济南实现创新发展、率先发展、领先发展,而这十大产业或多或少都有山大元素的存在。
比如当前,隔绝热材料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是国际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山东大学许东教授团队经过近20年的不懈研究,承担的“两极温域”隔热纤维材料项目突破了耐超高温、高强度氧化锆(钛)纤维的关键制备技术,并开发了纤维纸、纤维板、异型件等形式产品,申请了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氧化锆(钛)纤维纸和连续纤维的制备及应用技术属国内首创。目前,该项目已在济南高新区建设了年产50吨级的超高温产品生产线和日产吨级纤维纸的生产设备,并建成了相配套的氧化锆纤维的合成和制丝的生产线,生产产品主要应用温域将是从超高温到超低隔热、绝热多个领域。该项目为首批进驻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产业化项目,晶体纤维协同创新中心也依托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将成立不同应用领域研究院,进而发展壮大成为一棵“产业树”。
又比如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山东大学已经构建了一个科技攻关大平台,有望为山东、为济南的新材料产业注入“新内核”……
一句话总结,正如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在调研山东大学时指出的,济南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要实现济南市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定位,离不开山东大学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新时代有新思路,新动作带来新气象。下一步,山东大学谋划推出哪些新举措,来进一步助力济南、助推山东加快发展?
据了解,山东大学将充分发挥师生、海内外校友、校属企业、附属医院和基础教育等资源优势,以打造“山大系”品牌为目标,以创新创业为核心,以具体项目为依托,沿经十东路、经十路,东起章丘,西至槐荫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串珠成链”,助力济南建成一条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科技创新经济带-齐鲁科创大走廊,使其成为济南创新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和引领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高端科创平台,为济南加快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山大贡献。
而在具体层面上,山大谋划“山大校企系”,通过多个上市公司,让更多来自山大教授的技术实现转化落地;谋划“山大校友系”,高擎山大校友“聚创齐鲁”的旗帜,号召广大山大校友带着技术、带着责任、带着真心到济南来、到山东来,一起来助力济南和山东的发展;除此之外,山大还有“山大基教系”、“医疗健康系”以及多达65000多人的宝贵的在校生资源……
“我们全校一起来贡献智慧和力量,来打造一个整体的服务济南、服务山东发展的‘山大系’,这就是我们下一步助力济南腾飞的整体设想。”樊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