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①: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接受济南报业专访,谈如何招揽人才
视频②: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接受济南报业专访,谈专业和学科建设
5月16日下午2点半,借“济南‘出彩型’好干部驻济高校行”在山东大学举办首场巡回报告会的契机,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在报告会开始前,接受了济南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的专访,就山东大学人才工作开展情况、专业现代化推进情况以及山大在产业支撑服务济南发展过程中所做的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解答。

■ 问题一:山东大学现在的人才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山大是如何为人才提供保障的?
樊丽明:
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大学的根本功能就是依托现有的人才去造就未来的人才。山东大学以“人才强校”为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加强人才工作“放、管、服”,着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首先,山东大学已构建起具有山大特色的杰出人才体系。杰出人才体系是学校为加强杰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而设计出台的一套人才引进培育支持体系。
这套体系对人才的评价重点考量人选的学术影响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目前已形成由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山大杰出中青年学者、齐鲁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学者组成的,具有山大特色、梯次合理、衔接有序的杰出人才体系。此外,对临近退休的教师,学校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老师的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及实际贡献,认真进行甄选,专门设立了荣聘教授岗位,退休后继续聘任一个聘期,希望他们能够在科研教学工作中继续发挥作用,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近几年来,山大在人才延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延揽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学校设立了海外人才工作站,创新引才模式,拓展海外引才平台,加大海外引才力度。截至目前,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设立9个海外人才工作站。学校不断优化政策,在人才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调动学者、学院的积极性,近年来在人才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从吸引人才的规模来看,2017年比2016年是翻倍的,2018年比2017年又是实现了倍增,所以学校对人才工作充满信心。
其次,山大以优良的制度为人才搭建事业发展阶梯。2018年,山东大学进行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建立1+N人才制度体系。把学术水平、发展潜力和学术影响力等作为重要评价依据,使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才在山东大学都可以得到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支持培养,同时在遴选程序、支持保障、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优化。
一是相关权限下放。把人才“选、用、评、奖”的自主权充分下放到各个二级单位,真正激发基层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对各个学院,实行核定岗位之后,一次性将4年的岗位数量下放到学院,由院长和学院集体把握具体的进人标准、进人频率等,给学院更多的自主权。
二是开展多元评价。在学术标准上,体现教学和科研的相对平衡。针对存在的重纵向科研轻横向科研,重论文、重奖励,轻对企业的贡献等问题,学校反复研讨,修订标准,解决畸轻畸重的问题,克服“一把尺子量到底”。
三是改革薪酬制度。加大绩效工资部分,解决“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差一个样”的问题。根据贡献和实绩自主确定各类人员待遇,奖励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才,真正调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探索的热情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第三,我们为人才发展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保障。学校要求机关各部门要将“管”的职能转变到为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上来,主动作为、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协调好服务人才的各个环节,让他们集中精力专注于教学科研,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加强工作条件保障。在硬件上,要优先为人才提供学院、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适宜的工作平台;在软件上,要按时足额拨付科研经费,及时发放津贴补贴,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务;在人力上,要根据人才团队组建需求,适当倾斜研究生招生指标和职称晋升指标,尽可能为人才发展配足人员力量。这样,全校上下要形成高效便捷的人才工作服务保障联动机制,加快促进人才成长发展。
二是加强生活条件保障。切实减少人才的后顾之忧,具体来说,要尽最大努力满足人才子女的入学、升学需求;要利用好附属医院的优质健康服务资源,提供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要利用好学校住房资源,统筹学校青年教师公寓、教职工宿舍、人才住房管理,尽最大可能解决新进人员的住房问题等。

■ 问题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和学科建设,山大在前不久刚通过了2019年度本科专业专业优化调整方案,请您介绍一下山大专业现代化的推进情况。
樊丽明:
山东大学本科专业现代化工程是近期的重要工作,目的是让专业在动态与优化中得到提升,努力做好一流专业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充分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培育专业新增长点,升级传统专业,寻求专业发展新方向,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相统一,一流专业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相统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学校共建有12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形成各学科门类齐全、均衡发展、综合优势明显的格局。
进入新时代,山东大学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内涵建设,努力在“瘦身、长高、变强”上下功夫,全力加快专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2018年,学校大力推进本科专业现代化建设,制订实施《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系统分析了专业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挑战,认真总结和梳理了学校专业建设的成绩与经验,提出了未来3年专业建设的四大举措和三大支撑,强化内涵建设,全面开启本科专业现代化进程。我们按照“新”“宽”“厚”的原则,力争用3年时间将学校现有的120多个专业调整到90个,甚至更少,目的就是优化结构、提升品质。
随着文件的出台,专业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2019年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医学科学、智能制造工程等6个战略新兴专业。我们不但新增了部分专业,还撤销了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撤销4个专业,通过合并、整合等方式停招19个专业,2019年对外招生的专业只有95个,使本科专业的整体结构得到优化。
我们的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厚基础和宽口径,比如,有些专业原来口径相对较窄,比如说材料专业里面,原来就得按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分的很细,后来我们就把四五个这类专业归并为一个专业,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在N个方向上做自主选择。这些调整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需要,逐步实现专业的现代化。
下一步,山东大学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加快战略新兴领域和未来尖端领域专业建设;压缩专业规模,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重点发展优势专业、交叉复合专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本科专业体系。
在进行专业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开展了课堂改革。例如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灵活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和综合学习。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山东大学重视学生的德行教育,学校办学章程中“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体现出的家国情怀,是每年开学典礼上必讲的内容,这一个教育环节坚持了多年。
2018年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收到了山大赠送的《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通过这些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务实求新、作风扎实、为人诚实、干事踏实的品德和科学务实的精神。
现在,我们还有一项“人人都做志愿者”的活动已进入学生培养纲要,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走进文化场馆等地方,进行劳动体验,在服务他人中将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设计多种活动,鼓励全员参与,从而成长自己,奉献社会,提升品格。

■ 问题三: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专业建设,对高校来说,最终目的都是向社会输出,为国家做贡献,山大在产业支撑服务济南发展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樊丽明:
在我看来,山东大学和济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服务济南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山东大学和济南市保持着非常密切和友好的关系。在服务济南发展方面,学校在人才支撑、科技支撑、智力支撑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山大对济南持续发展的服务首先表现在学校为济南输送人才方面,山大学生规模大,学科齐全,为济南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我们每年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超过1.7万人,其中有一半多留在山东工作,而在这些毕业生中,绝大部分都留在了济南。
在山大目前着力规划打造的“山大系”中,首先就是我们的师生力量,例如,旅游相关专业教师便一直为济南精品旅游产业进行调研,学校也对接“十大产业”签约建设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智库、精品旅游产业专家智库、新材料行业协会等30余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并有24位教授入选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智库首批专家。
第二是我们庞大的“校友系”,山大有校友超过60万人,聚创齐鲁,并联手上海交大、上海财大、军事科学院等名校院所共同服务济南发展;学校近年来还在着力吸引在海外的广大校友带着技术、带着产品,到济南来落户兴办企业。
第三是“校企系”。目前山大校属企业有90多家,涉及信息、软件、医疗、医药、制造、环保、新材料、文化出版等诸多行业。其中包括主板上市公司山大华特,山大地纬、山大鸥玛和山大电力等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我们要依托山大元素支撑的“齐鲁科创大走廊”,推动建设一批影响力大、显示度高的重大项目,“串珠成链”,使其成为济南创新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和引领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高端科创平台。
此外,我们还有“山大基教系”“齐鲁医疗系”等宝贵资源,全力助力济南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学校一直努力深化与政府、企业的交流合作。2018年,山大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签订了30余项成果转化合同,转化经费近1亿元,仅“千万元级”成果转化就有4项,相当一部分在济南转化落地,极大提升了转化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
截至今年3月底,又有2个千万元级的项目签约实施转化,其中“氧化铝特种陶瓷材料及相关应用”将在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实现产业化,技术价值达60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用好与济南市共建的山东工研院的资源和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来助力济南的腾飞,把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产生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