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探索与创新”。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研究员指出财政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要避免路径依赖,做到三个转变: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从“确定性”思维转向“不确定性”思维,从个人主义转向集体主义;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转向公共风险最小化,实现分析方法和工具的转变。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横向转移支付的公共经济学分析”的主题报告,认为对口支援是一种中国式横向转移支付,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具体体现为内容目的的“多元性”、政治体制的“政治动员性”、公共治理的“阶段性”,报告同时指出了横向转移支付的四种运行模式,并确定了横向转移支付职能定位的必要前提,即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关系,厘清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的关系。
东北财经大学原副校长马国强教授以“税收收入的纵向分配”为主题的报告指出,中央税收收入占比的适宜区间约为55%-60%,报告还阐述了纵向分配模式、税种划分的基础原则和方案、共享税收入分配模式等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教授以“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再认识”为主题进行演讲,从中国的实践要求、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发行、战争与和平、收入与财富分配、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新进展、以人为本的理念等七个角度,指出了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紧迫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杨志勇研究员以“财政学在中国的发展”为主题进行报告,指出财政学的发展要更多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问题导向带动学科发展,财政学专业的发展空间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的主战场,财税问题的研究要更多结合新行业、新业态的发展。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李永友教授关于“从历史中探究中国财政逻辑”的报告,通过梳理计划经济时期财税体制改革的相关历史文本,在历史中总结经验,阐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探索和创新的借鉴意义。

下午的“谈文论术”专题研讨分两个分论坛举行,参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财政改革与地方财政运行,地方政府债务,PPP与财政风险防范,新时代的财政政策,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税制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财政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本次论坛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由山东大学财政学系、《财政研究》编辑部和山东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具体承办。
(经济日报 记者:王金虎 管斌 责编:渠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