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大学创新教学环境 实现智慧教室新突破

发布时间:2019-05-24 11:00:08 发布来源:海外网 作者:林东生 梁迪 谢婷婷

微信图片_20190524091612_副本.jpg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调研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信息楼改造工程现场

海外网5月23日电 《Ins风?网红楼?山大的新潮教室等你来打卡!》,这是一篇由山东大学官方微信推送的文章,一经传播,便迅速达到10万+的阅读量。不仅如此,众多权威新闻媒体也纷纷转发报道。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也专程前往网红楼调研,并与从事本科与研究生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代表进行座谈,对如何推进学校“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等提出具体要求。   

原来,这栋楼名为“山东大学逸夫信息科技楼”,前身是一栋实验楼。根据学校一校三地规划及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学校对这栋楼进行了全方位升级改造,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楼。

教学改革驱动教室全面升级

山东大学正处于“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和“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期和发展关键期,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是重要的要求之一,其中包括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现代化要求,实现教室的升级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改革要求的驱动下,学校对全校公共教室进行了全面调研。统计结果发现,截止到目前为止,济南各校区公共教室共计648间,大部分教室采用传统的教学设备,授课形式单一,技术相对落后,各校区之间的各种形态教室资源配置不均衡,部分课桌椅已超出使用年限,老化较严重,类型单一,现有的教学设备硬件环境已很难满足教学改革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后勤保障部制定了《2019-2021年公共教室建设改造方案》,提出首要改造目标是加大老旧教学设施更新力度,从而实现公共教室全面升级。   

本次信息楼的改造工作以适应研究生教学需求,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根据调研论证、学校总体规划方案设计等,共打造了六类教室,分别是高端的智慧教室、MBA教室、大型特色研讨室、小型研讨室、多媒体教室、教师休息室。改造过程中,后勤保障部除了对较为老旧的多媒体设备进行了更新升级,对教室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更新;更重要的是,此次改造针对教学改革需求,以新型教学模式为导向,以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为目标,通过使桌椅布局灵活起来,使墙面颜色活泼起来,来打造全新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师生交流更加充分,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新潮,教学成绩更加喜人。改造后的信息楼也是全校公共教室改造的先行者,未来学校将在公共教室建设改造方案的指引下,多部门协同合作,进一步推进教室升级工作。

互联网+”催生智慧教室新形态   

“互联网+”即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打造出一种新的模式。互联网与教育结合,催生了新的教育发展模式,“互联网+”让教育资源得到了重新的整合,使其价值最大化,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课堂教学建设涉及到“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所以教学改革也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内容来看,信息时代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形式和速度,学习者获取新知识的速度加快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了,从而塑造了不同的社会传播生态环境。但是课堂教学作为学生重要的获取知识方式,始终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线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形塑了不同的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中要重视一线教学中内容的多元性、时代性,这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充分备课。同时,这也需要教室配备专业的设备,从而支持各类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教学方式也要有所改变。   

成长在信息时代的新一代学习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始居民,他们的认知模式与学习方式较以前发生了很大改变,这要求教师要改变“一言堂”,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交流互动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   

互联网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在线”时代。就教育教学方法而言,现代教育早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教学转变和发展。慕课揭开了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大变革的序幕,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希望,我国的教育正在因为“互联网+”的影响得到改变,“互联网+”拓展了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空间,使更大范围的共享成为可能;与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师生互动性;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灵活的课程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定制个性化课表,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发展;“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将大大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因此,“互联网+”带来的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变革,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学习者需求的提高,都推动高校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智慧教室应运而生。可以说,“互联网+”将重塑中国高等教育领域。

六类智慧教室助力教学改革   

山东大学依托先进互联网技术,积极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根据学校教学改革发展需求,与使用部门多次协商,并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后,拟打造六类智慧教室,分别是远程互动教室(网络智能交互教室)、多屏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录播教室、研讨教室、多媒体教室。   

远程互动教室是指利用远程互动教学系统在各校区间或校区内的1+N个远程互动教室互联,实现远程听、授课目的的教室。多屏互动教室是指在教室内安装多台显示设备,将学生分配若干学习组,通过互动教学平台与控制设备将教学与学习内容同屏或分屏显示,实现互动教学的教室。网络互动教室是指在教室内通过网络把教师设备与学生设备相连,教师与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多屏互动、多任务执行、小组讨论或分组讨论、课堂投票、互动问答等网络互动形式实现教学任务的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仿真教室等功能。研讨教室是指用于实现师生面对面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设备为辅的研讨式教室。录播教室是指通过视音频信号采集设备、录播导播设备录制现场教学的教室,通过摄像机、拾音器采集的信号利用录播软件整合生成视频文件,通过资源平台进行发布,用于课后点播或复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多媒体教室是指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担负日常主要教学任务的教室。   

学校已经升级改造完成的信息楼就是以六种智慧教室的功能为中心,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来设计施工的。虽然每种智慧教室承担着不同模式的课堂教学工作,但是所有类型的智慧教室都以服务教学改革发展需求为中心,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领;坚持功能类同教室区块化、教室形态多样化、改造建设系统化等原则。当然,5G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智慧教室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此项工作由后勤保障部全面规划部署,在各个部门的联动配合下,共同推进改造进程。   

智慧教室建设不仅能丰富教室功能,也可以适应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等新形态的教学需要,推动实现教学功能智慧化、使用服务信息化。   

该项改造工作完成后,后勤保障部还专门召开工作联席会,据学校教学改革发展要求及师生需求,深入探讨了多形态公共教室建设与管理问题,未来将根据统一基础参数指标、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智慧教室建设。

微信图片_20190524091619_副本.jpg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调研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信息楼改造工程现场

一校三地推动智慧教室一体化   

根据山东大学一校三地多校区基本现状,为积极贯彻学校一体化发展战略,探索一校三地新办学模式,实现三地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在一校三地的远程互动教室建设中,将统一参照学校信息化办公室制定的《山东大学网络智能交互教室建设规范》,同时该类教室也要满足多媒体教室标准要求,具备本地基本课堂教学功能。远程互动功能应与本地教学功能充分融合,设备打通使用,操作互不干扰,控制上一体化考虑。由于此类智慧教室的使用涉及跨校区多部门,为更好发挥一校三地专业技术人才互助共享优势,做好远程互动教室的使用保障,后勤保障部将进一步加快远程互动教室建设,建立跨校区的统一协同保障机制,建立相应的保障组织和制度,为学校教学资源共享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其实兼具多种教学功能的教室不是唯一的,多屏互动教室除主要用于分组研讨课程,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外,还兼备课程建设、班级管理、翻转课堂、二维码签到等功能。依托平台系统一体化、教学功能智慧化、使用服务信息化,实现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室管理模式。   

除基本满足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形态教室建设,山东大学还将实现公共教室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楼宇公共空间,加快完成交流空间建设;根据各校区不同专业需求,建设满足需求的朗读教室等。   

创新教学环境,打造智慧教室,将有力带动教学水平升级提高,加速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完成。后勤保障部门也将紧紧围绕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没有一流的后勤,就没有一流的大学”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聚焦后勤保障主业主责,进一步加强协同,互通信息,求同存异,形成理念统一、亮点纷呈的“一校三地后勤保障体系”,为实现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具有创新力的研究生”的目标创造优质条件,助力学校完成“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