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至9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70年”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科社与共运”博士生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大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近百名学者及博士生参加。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万熠介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状况。他说,近年来,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校在提升质量、调整结构、优化模式、打造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规划,并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昌明教授表示,山东大学的科社与共运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学校重点支持发展的龙头学科。以该学科为依托的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学校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他鼓励参会博士生珍惜会议机会,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共同追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科学真理。北京大学张光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科学的本性在于不断探索。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其横向发展有了很大进步,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流派,但深度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彻底研究。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未来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马克思那样把一生都贡献给学术的态度,也需要科学的精神和无私无畏的精神。
与会博士围绕“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论题,发表了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思想和论民主的主要内容、巴黎公社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等问题的观点看法。北京大学的杨新天博士对于巴黎公社与无产阶级专政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巴黎公社并不是无产阶级专政。恩格斯这一权威论断只是试图打破当时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对国家的迷信与崇拜,试图打破“社会民主党的庸人”们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恐惧。这更多是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坚定支持者的恩格斯做出的策略选择,而非作为严肃理论家的恩格斯通过论证得出的理论结论。“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只有在讨论二者的政治形式与价值追求时才是有效的。华中师范大学牟成文教授赞扬这些年轻学者选题有锐气、论文有灵气,彰显了浩然之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专题研讨部分涉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比较视域中的协商民主、党与政协的关系、共产党党内监督的历史进程、基层党组织治理、党的形象建设等。华东师范大学田凯华从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统一角度来理解70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来审视价值合理性与功能合理性,那么价值合理性表现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设计,功能合理性表现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路径选择,显然,这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范畴中,是不言自明的。山东师范大学高继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郝宇青教授、山东大学吕连仁副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博士生的发言予以点评,在论文修改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认真研读中央相关政策文件、严格界定研究对象、参考文献力求多元化、论文结构要完整等。同时,他们希望大家具备鲜明的问题意识、大胆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国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专题涉及斯大林民主政治理论及实践、哈维尔的民主观、21世纪社会党国际的民主实践、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工会的关系、英国工党社会主义观对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塑造、日本社会民主党的衰落、日本共产党的选战情况、作为政治策略的民粹主义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刘雨亭通过对新世纪国外劳动解放理论的研究,发现在全球化语境下,针对劳动解放问题的策略不应该被理解为单一的地方性行动,而应寻求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劳动者之间的合作。因此,“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加强国内外思想理论界的互动与对话,共同探索全球化的劳动解放方案,构建彰显劳动者主体性的命运共同体。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蒋锐教授指出,应将文本研究与研究对象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能陷入纯文本研究的“窠臼”,否则,可能从正确的文本中得出错误的结论。在论文的布局谋篇上,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上海社科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轩传树研究员认为,博士生应坚守科社研究的主业,不能将研究对象过于泛化。另外,他结合多年编辑经验,对几位学生的论文提出了详细的修改建议,如文章主体内容与提出的研究问题之间应有密切联系、结语要对前言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得出结论性判断要有坚实的依据、用语务求准确等。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崔桂田教授总结表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年和共产国际成立100年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举办此次学术论坛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论坛给了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老师的点评极为用心,希望以后能继续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和学生们的支持。
全国“科社与共运”博士生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发起,每年举办一次,旨在推动学科点之间的学术交流,受到国内各高校科社与共运、马克思主义、中共党史、党建、统一战线等相关学科博士生的广泛关注。本次论坛共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若干。据悉,入选论文将由山东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