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大学举行“中国哲学起源问题的新探索国际论坛”

发布时间:2019-07-21 16:49:45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清俐

 “中国哲学起源问题的新探索国际论坛”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为探求中国哲学起源与早期形态等问题,推进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进步,717—18日,依托山东大学教授沈顺福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山东大学项目“从天统人到人统天:中国古代天人学研究”,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哲学起源问题的新探索国际论坛”在济南举行。

  易学研究中心教授李尚信表示,关于中国哲学的起源问题,已有成果或溯之于殷周之际,或归本于巫史文化,或返求于原始神话与宗教,或瞩目于孔老之说等等,众说纷纭,哪种说法更有说服力?是否还有更恰当的说法和更深入的论证?如何认识和描绘中国哲学原初形态?中国哲学原初形态与早期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观、世界观、天地观、天人观、道论、气论、生生哲学等具有怎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本次论坛所要特别关注和讨论的。

“中国哲学起源问题的新探索国际论坛”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哲学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中国哲学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关乎中国哲学史书写的重大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哲学形成于先秦诸子时代,那么先诸子时代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呢?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赖贤宗提出,无论是先秦时代的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都已经不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本身,这两者都秉承了漫长的先诸子时代形成的思想文化传统,而进行各自的本体诠释。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认为,中国哲学的起源主要是从天命神学到人文德性的转进过程中实现的,在此过程中天人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折。马王堆帛书《易传》中的《要》篇可以为中国哲学的起源问题研究提供一些重要线索。据《要》篇记载,易学由“赞”到“数”再到“德”的形成过程,可以作为古代中国从原初文明到东周时期的总体演进理路,这也就是中国哲学起源与形成的演进理路。

  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兴国认为,考察中国哲学的起源,必须从中国古代先民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入手。作为中国远古时代巫-礼文化传统中的前综合意识的基本形式,原始宗教、巫术-占卜和神话构成了前中国哲学的起点和内容。孔子以前,中国哲学处于从前中国哲学向哲学转化的时期。

  以对《大学》《中庸》两部经典的解读为例,武汉大学教授欧阳祯人认为,如果不把上古时期的宗教传统、巫术传统接合起来,如果不看到先秦儒家经典与它们之前的上古社会历史与思想发展的关系,就不可能把《大学》的“明明德”、“格物致知”的“格物”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整合起来,因此也就不可能对先秦儒家原始经典著作拥有正确的理解。

  中国哲学形成时期与早期形态之争

  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杨自平考察具有代表性的几部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论著发现,前辈学者几乎认定中国哲学以孔子为开端,对于上古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或直接介绍三代尤其是商、周思想,或由孔子思想中寻找渊源,指出前代的思想。

  对于中国哲学的形成和早期形态,部分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韩国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郭沂认为,春秋末年并不是中国哲学形成的时代,而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新阶段。“自远古至殷商之际为中国哲学的孕育期,自殷商之际至春秋中期为中国哲学的创建期。在西周德论体系之中已经完整构筑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

  对于郭沂另辟蹊径的观点,与会学者提出质疑。沈顺福认为,就哲学是一种世界观的界定来说,哲学表现为对最大者和最小者的认识。最大者即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真正具有同一性属性的概念是道,从庄子时期的道开始,中国古人开始了自己对最大存在的认识,同时,人们将世界万物的本源归为气,便是对最小者的认识,对世界终极存在或终极本源的认识。因此,中国古代哲学应是开始于庄子及其生存的时代。

  赖贤宗则提出,在孔子与老子之前,已经存在更古老的道文化传承,道应被视为一种本体思想与文化实践,老子与孔子进行本体诠释之后创造了中国哲学早期形态的两个主题,即道生物化或大生广生之“生”与归根复命或知命正命之“命”。在李尚信看来,《易传》所蕴含的生生哲学,体现了我国古代哲学独特的形上智慧,发展了卜筮所开启的中国上古以来的天人之学和阴阳宇宙观。

  建构具有中国哲学精神的当代诠释

  与会学者提到,中国哲学史的建构与中国哲学的自我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套用了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与论述内容,如一般常见的知识论、形上学、价值论,而形上学又分为宇宙论与存有论的分类。赖贤宗认为,中国哲学当代诠释必须突破西方哲学的框架,进而发扬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质,建构东西方文化沟通之中的中国哲学的当代诠释。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蔡祥元对比中西本源观的差异即认为,中西古代哲人面对自然变化都试图把握自然现象背后形而上的原因,但却发展出道与存在两套根本差异的思想体系,表现为取象与定义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林安梧提出,中国哲学研究涉及“经典诠释”、“生活世界”及“本体探源”。中国哲学研究应当立基于典籍,经由现代生活话语的觉知,进到概念性反思,进而诠释、对比、厘清、融通、转化与创造。既要坐标“原点”,也需要有真切的问题意识,真实的意向,从而成就中国哲学的新坐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祥俊也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社会发展而变化。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有其自身独特的哲学基本问题,也有其相应的义理体系,近代以来很大程度上存在重要遮蔽。面对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与哲学变革,有必要厘清中国传统哲学本身的基本问题和义理体系,更重要的是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源性发展。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教授戴兆国提出,在哲学诠释学与经典诠释学方法基础上,对传统经典开辟义理诠释学的诠释路径,以对文本义理诠释的优先靠近原则,聚焦凸显问题,创造生成意义,但舍弃鲜明个人解释色彩、明显偏离本文原意的注释文本。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