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打造南山演艺大码头,拉动济南旅游演艺复兴

发布时间:2019-08-05 20:58:53 发布来源:新时报 作者:王亚妹

继“40个100”计划之后,“泉城之夜文旅消费季”2.0版全面上线——找痛点寻结合点推亮点,不断提升高端消费比重,推进文旅夜经济的提档升级。8月3日晚,在九顶塔风景区,南山演艺大码头观摩研讨会举行,议题只有一个:如何打造南山演艺大码头?

明年济泰高速西线开通,来演艺大码头时间缩短2/3

参加研讨会的有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郅良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山东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系主任、教授李景平,山东大学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南部山区管委会副主任段谋夏,柳埠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孟兆军,以及九顶塔董事长庞华等。

庞华就景区情况作了简单介绍。九顶塔开园十七年来,把绿水青山与文化历史、演艺活动结合起来,聚集了傣、佤、苗、壮等22个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村,让十几项非遗项目永久落户展演,打造了大型马战实景演义《好汉秦琼》、红色实景演出《地道战》、好莱坞实景剧《山洪暴发》等,同时还形成了山歌节、泼水节、赶秋节、冰雪节等系列主题节庆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演艺经验,创新探索出了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研发推广之路。其中,实景剧马战《好汉秦琼》推出了14年,演出场次3949场,累计观看人数636.9万人次,是济南演绎景区的突出代表。

今年,以济南倡导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为契机,他们提出打造南山演艺大码头。“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引流造瀑,景区这一千多亩地已成为森林公园。”庞华说,特别是全力打造的场景、演员与观众互动的沉浸式演艺体验,已探索出了市场化之路。明年7月济泰高速西线开通,市民来这里观看晚会至少缩短三分二时间。景区也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包括节目创作编排、灯光、舞美、音效全面提升,预计看台、场地将会像白天一样爆棚。也正是基于此,他对今后做大、做强南山演艺大码头充满信心。

他们欢迎相关文旅资源在这里聚合,欢迎相关文化等不断来丰富这个空间,欢迎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新创意在这里生根发芽,让南山演艺大码头成为济南宣传的又一张“文旅新名片”。“我们期待共建,相信共赢!”他举了两个例子,比如可不可以一起开发一些体现本土特色的小剧场?比如,《好汉秦琼》有没有山东快书版的?

南山演艺大码头有望成为济南演艺重要突破口

在现场专家看来,演艺是济南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的最大短板,南山演艺大码头可能是打造济南演艺的重要突破口。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增加山东特色、济南文化的融入,依托本地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演艺项目;二是实景演出等,增加灯光、色彩、音乐等应用,增加高科技互动元素,让沉浸式体验更深入;三是在融合过程中,对景区演艺流程进行标准化再造和提炼,还可以通过演艺模式的输出,提高旅游演艺产业本身的附加值,这对本地文化也是一种有效推广和传播。

山东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系主任、教授李景平则建议,演艺大码头应该具有平台整合作用,与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形成有效互动,甚至可考虑成为创新创意的孵化器。“济南有这么多艺术院校,一些高校毕业生的优秀作品是否可以在这里展演,体验市场的首次巡礼?济南有这么多的专业院团,是否能把部分作品放在这里,打造一个试验剧场,形成游客、演员、景区一起互动讨论的氛围,成为文化创新的试金石?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互动的事。”她表示。

南部山区柳埠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孟兆军说,这些年也确实看到了景区对周边村庄的带动作用,打造演艺大码头,也要着重加强景区与周边村庄互动,逐步实现融合发展。

市文旅局局长郅良支持这个思路。她说,多地实践已证明,从乡村振兴角度,“景区+村庄”、“景村一体”等是一种有效并具有推广意义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景区的优势是通过吸引游客形成规模化的消费市场,围绕游客消费所形成的供给体系有多种类型、形式和档次,周边村庄可通过农家乐餐馆、民宿、乡村小卖店、民俗手工作坊、采摘园、休闲农庄等,与景区内的大型、高端项目形成市场互补、互促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关系。当然,前提就是包括周边环境美化、交通、服务设施等在内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一体化打造。

与此同时,她也表示,就演艺大码头本身来说,济南文化院团、文化艺术院校资源不少,他们已在积极搭建类似的沟通、对话平台,推动其与景区、街区、相关场所的对接,让文旅在更广度的范围、更深度的领域进行有效融合。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