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王晓阳)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是隶属于山东大学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市。学校始建于1901年,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良的办学传统。百余年来,她秉承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坚持“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下称:山大附中)现有洪家楼校区、千佛山校区、趵突泉校区三个校园,形成了一地三个校园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105个教学班,4000余名学生,350余名教职工。赵勇作为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及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的总校长,担任山东省政府督学,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曾被评为首届齐鲁名校长。自2006年担任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至今,赵勇用十几年的时间带领山大附中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让山大附中成为山东基础教育界的“领跑者”。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及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的总校长赵勇(左三)。校方供图
追寻教育本质 提出“共享生命成长”教育理念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赵勇认为,正如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启发孩子们,启迪智慧,做教育首先就是育人。
赵勇表示,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理解教育本质,顶着升学率的压力坚守初心本身就不容易。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为了孩子能考高分,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就抓成绩,因此就形成了现在一些学校教育“轻育人重成绩”的现状。在赵勇看来,回归育人本质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因此,赵勇提出“共享生命成长”的教育理念,让学校、家长、老师统一思想,统一理念,拧成一股绳共同陪伴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
为贯彻这一理念,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合拍,赵勇成为校长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家校教育项目组,专门研究家校合作,为家长提供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设置三类家校课程,每两周在学校开设一次,家长自愿参加,一是同行课程,学校将对教育的理解、对幸福的理解和对孩子“三观”养成的理解分享给家长,希望家长和学校的理念能够保持一致;二是育子课程,讲解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如出现厌学情绪、同学之间闹矛盾等情况时,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三是亲子课程,应该营造怎样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享受育人的“慢”过程
在课程设置上,赵勇也坚守着育人的教育本质,“养心育德,养根育能,做教育是养育的过程。”赵勇表示,知识的积累不等于课堂上只讲知识点本身。“学校育人是养育的过程,而不是帮助解题的过程,要帮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要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学会等待孩子的成长,不让孩子‘跨过’成长的每个阶段。”他强调,很多家长怕孩子受到伤害,把孩子隔离起来,不让孩子在学校交朋友。其实,孩子在跟朋友发生争执后如何解决,本身也是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会做人的过程。“孩子缺失的部分,不让他自己体会,等他长大后再通过语言告诉他所谓的方法和价值观,孩子无法内化于心,他理解不了,也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赵勇说。
在赵勇看来,课程教学同样是让孩子经历一个过程,“某个知识点,某个原理,要给孩子时间去领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是为了追求效率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告诉他每一个原理的来历、用途,老师应该更有耐心地去教。”就在被采访的前几天,赵勇在跟数学老师们谈如何改进数学课程教学工作时,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较真”起来,书中一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字的意义”,赵勇反问数学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赵勇认为,孩子如果不经历认识数字的过程,对他们未来数学的学习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很多孩子到了高中、大学后,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根本原因是因为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孩子没有在最初接触数学的时候形成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在追究教育的本质,除了育人的方法还有教学的方法,教书育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无论从育人还是教学的角度来讲,教育都是一个慢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幸福的意义 发现人生的价值
从普通老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再到副校长、校长,一路走来,身份的转变,帮助赵勇进行了教育反思,“在我刚参加工作当老师的时候,教学标准就是不能让孩子扰乱教学秩序,对孩子很严厉,认为考出好成绩就是教学的成功。”赵勇坦言,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成为副校长之前,在这之前也遇上过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的孩子,但当时并没有追其根本,成为校长之后才开始反思:学校本该是孩子们的快乐之所在,为什么孩子试图逃离学校?家庭应该是孩子感觉到最安全最温暖的地方,为什么孩子要逃离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带着这样的疑问,赵勇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提高认识,不断地加深总结,才有了现在对教育的理解。
担任山大附中校长之后,赵勇重新定位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在他看来,要让学校成为“人生幸福起点”。首先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幸福人生、人生价值,然后具备一种实现自我、追求自我的能力。“不同身份的人眼里对待幸福的理解不同,我的理解就是人这一辈子发现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而且这一辈子都坚持做自己喜欢并且有意义的事就是有价值。”
倾力探索构建开放式特色课程体系
为了让学生爱上在学校的每一天,赵勇带领团队,探索构建开放式特色课程体系。学校开设了选修课、学科拓展课、创新实验课程、德育活动课程、衔接教育课程、国际交流课程、大家讲堂、家长学校等课程。此外,山大附中还根据实际建立起了“走着成长”“感恩父母”一天体验活动等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山大附中特色课程体系丰富而立体,并且处于一种不停地改、不停地变的动态发展状态中。
在赵勇看来,只有这样的课程架构,才有教育的价值,才能够转化为孩子本身成长所需要的沃土。“给孩子一条喜欢来上学的理由”,在山大附中,让孩子喜欢上学的理由已不止于一条。通过多种特色课程的培养,让学生们做选择,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一定是通过他经历了某件事,个人承担了某种后果从而进行感悟才能形成。
集团办校运用条块式管理模式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赵勇对山大附中集团校办学理出了自己的思路。赵勇介绍,山大附中集团校以校本部为核心,推出条块式管理向分校输出思想、校园文化、资源、教学方法、人才。集团内所有学校的教师培训、集体教研、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都在顶层被科学规划设计完成,通过输送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将规划设计传送至各校区,各校区结合具体实际加以调整,落实执行,从而有效保证集团内各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的一致性。在平衡师资力量方面,将校本部培养的骨干,输往其他校区,“校本部资历比较老的教师已深刻理解山大附中校本部的内涵,他们能将山大附中的校园文化、做事方法、价值标准浸润到分校各处。反过来,校本部新增的年轻老师能把年轻一代的活力注入到学校,这样校本部始终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
在赵勇看来,校园文化建设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确定一个校训,树立一个标语。“首先要对教育有一个正确的、深入的、系统的理解,然后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理想中教育的价值观,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