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幕式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9月21日,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全球学与全球治理论坛”在青岛举行。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延边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烟台大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及数位国际政治学科领域著名期刊主编、编审与会。与会学者围绕“中国与世界之关系: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审视与前瞻”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山东大学(青岛)副校长曹现强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这一学术主题的价值。他表示,当今国际社会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浪潮迭起,单边主义与民族主义盛行,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演变,国际社会面临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分裂。在此背景下,对全球治理的议题与实践进行反思,探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盖玉强在致辞中亦表示,把握大国关系视域下全球治理的新动向,对全球治理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反思,有利于学科建设和政策制定。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昌明主持了开幕式。
开辟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前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伴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与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蔡拓认为,1840年至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作为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开始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时期,坚持开放性、坚持融入全球化、坚持发展经济,使得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化大潮中推进改革开放、谋求自身发展,成为认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条主线。当前是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最好时期,也是面临重大挑战与考验的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辟了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新前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理念型国际公共物品,有助于遏制当下西方出现的民粹主义,探索一条超越现实主义和地缘政治传统的国际关系模式,寻求人类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在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变迁中,作为世界大国,中国对身份选择的界定影响着外交政策、国际格局。”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朱贵昌认为,在政治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身份认同,彰显了我国对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在经济上,对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既是客观性的判断,也是站在世界格局中的道义制高点,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世界责任担当;在文化上,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传承的认同,对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有了更加坚实的根基。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刘雪莲认为,全球化是历史趋势。但同时,全球化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自然的发展过程,它需要国家的积极推动。当代中国越来越站在全球化的潮头,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未来仍要以求同存异、共存共生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协调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使中国特色与全球化相互交融。
在全球治理中的贡献不断扩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逆全球化的泛起,全球治理赤字也日趋严重,加强国家全球治理能力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吴志成认为,国家的全球治理能力主要表现在国家为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而主动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素质和技能,包括硬能力、软能力和巧能力三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中国的参与和融入不仅促进了全球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升了全球公信力和影响力,也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进入新时期,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贡献不断扩大,也越来越重视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使全球治理能力建设成为国际问题研究的热点和国家战略聚焦的重点。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编审庄俊举认为,中国在全球治理面临诸如全球权力转移发生新的变化、西方文明相对衰弱、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等挑战时,应在加强与世界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推进国际体制的完善与创新,如新开行、“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的启动与落实,正在形成。对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庞中英也提出,增强了解不仅意味着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什么角色”,也应当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什么这样做”,从而促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进行再定义。
吴志成认为,基于现阶段中国全球治理能力建设的不足,必须加快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优化全球治理战略设计,增强全球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倡导互利共赢、险责共担的新型合作理念,构建和完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全球学和全球治理研究
正如刘昌明所提出,在当今世界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既是需要回顾与总结的历史课题,更是亟待深入探讨的现实命题。需要学界进一步总结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经验,全面把握全球治理的新态势,并以此推动全球学和全球治理研究。
谈到全球学的理论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认为,站在中国看全球使我们拥有更为聚焦的视野,可以研究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偏好,使学科更接地气。而站在全球看中国,使我们对中国特色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启发我们在将全球化“内化”的同时,又将“中国特色”合理化、综合化,与全球化相互推进。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吴国鼎观察,近年来全球治理相关学科呈现出一系列研究热点,比如全球治理总体状况的研究,包括全球贸易治理、全球金融治理、全球气候与能源治理、网络空间治理等不同领域的全球治理状况研究,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研究以及不同国家的全球治理战略和实践研究。但在当前研究中,全球治理尤其是全球经济治理学科的定义以及涵盖的范围尚需明确,研究文献中得出的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明确,并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支撑,避免依据直觉、先验来判断。
据悉此次会议设有四个分论坛和一个圆桌论坛,涉及诸多前沿议题与新的路径,如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展望、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对国际社会“不确定性”展开研究、边境治理范式转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