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学研究中,敢为人先,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对待患者,高度负责,在真正手术前反复训练;对待学生,毫无保留,将知识和经验倾囊传授。这是近百年来,一代代耳鼻喉科医学人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孙鸿泉教授的评价。
作为我国耳鼻喉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虽然孙鸿泉已经离开人世整整40年,他牵头开展的多项手术对医疗领域至今都有着深远影响。
对医学勇于创新:开展多种疑难重症手术,开国内之先河
对于喉癌的治疗,尤其是晚期喉癌,全喉切除术是目前使用最广、疗效较高的手 术方式。早在1942年,专攻耳鼻喉科的孙鸿泉就协同郎健寰教授在我国成功开展了第 一例喉癌患者的全喉切除手术,并首次训练失去喉头的患者学会食管发音讲话,帮助他们重获新“声”,开国内之先河。
随后,孙鸿泉又在国内率先开展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术后患者听力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严谨从医的他仍不满意,一直苦心钻研,终于在六年后创造性开展了改良内耳开窗术,终于取得满意效果。其后,他又首次将内耳开窗术应用于治疗先天性耳畸形。
到了50年代,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的手术多达30多项。主要有鼻部脑膨出手术、舌癌切除术、下咽部癌咽喉及颈食管切除、一期咽喉颈食管切除、鼻裂层皮瓣整复术、中耳癌的手术治疗、鼓室成形术及其改良术式、面神经移植术、枕骨下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喉疤痕性狭窄的手术治疗、鞍鼻整形术、鼻咽部与颅骨内脊索瘤手术、额骨板障肿瘤切除术、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原发于卵圆孔硬脑膜纤维瘤经颞下窝途径摘除术、经鼻中隔及鼻窦垂体瘤切除术、中耳颈静脉体瘤切除术、经鼻窦途径取出蝶鞍异物和颅中窝途径摘除颞骨巨细胞瘤手术等。
不只是耳鼻喉科,当时我国医疗领域口腔科、眼科、神经外科的手术水平都不 高,也缺乏相应的人才。孙鸿泉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手术技能,突破了耳鼻 喉科的范围,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多种疑难重症手术。
例如他开展的经颅中窝行三叉神经感根切除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颈淋巴结根治性清扫术、上颌骨及眼内容物摘术、唇裂及腭裂整复术、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改道缝合术、膜迷路电凝固术治疗美尼尔氏病、大脑侧室乳突窦吻合术治疗脑积水、双侧喉外展麻痹的手术治疗等,都取得了满意效果。
对患者高度负责:为确诊病情,说服患者连做5次病理活检
“医生的手术刀可以救人,但在庸医手里会变成杀人屠刀、草菅人命。”虽然经验深厚,然而面对每台手术,孙鸿泉都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术前严密地考虑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和对策,提前做出最妥善的手术方案,因而手术成功率很高。
为了保证手术的速度和精准度,孙鸿泉非常重视手术训练。无论是他自己,还是 年轻医生和实习生,都要求必须反复练习手术操作,直到熟练后,才能给患者做手 术,以尽量减轻患者痛苦。
曾经有一位来自杭州的幼儿在其他医院治疗期间,因气管切开时被误伤食道,发 生气管食道瘘,吞咽打呛、进食困难,影响了发育,十岁的孩子看上去只有三四岁大 小。尤其是喉部功能由于长期废用,已经不能说话。家长带着孩子奔走各地求医,已经做过7次手术,甚至做过两次开胸手术,仍未好转。
他们打听到孙鸿泉后,不远千里前来求治。孙鸿泉不顾当时正在休养身体,与王 天铎、朱平教授一起为患儿进行了气管食道瘘修补术,并且一次成功。后来,这孩子 一切恢复了正常。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一次,孙鸿泉接诊了一位怀疑鼻咽癌的患者,连做4次活 体组织检查,病理报告均正常。但是,他以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更相信患者的 临床症状表现和自己的检查所见,不能排除癌症的诊断。他耐心说服患者和家属,再 做一次活检。他在可疑病变部位多取了部分组织,最终证实是鼻咽癌,使患者得到早 期及时根治。
对学生毫无保留:开设国内首届耳鼻喉科学本科班,造就大批高级人才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对耳鼻喉科普遍不够重视,大部分医院耳鼻喉科的医生都是其他科室医生兼职,很多疑难杂症都解决不了。
1951年,原国家卫生部(现国家卫健委)指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喉科为全国进 修基地,委托孙鸿泉举办全国耳鼻喉科高级师资培训班。1953年,在孙鸿泉的大力推 动下,山东医学院开设了国内首届《耳鼻喉 科学》四年制大学本科专业班。
无论是全国高培班还是大本专业班,孙鸿泉都亲自制订培训和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而且多是亲自讲课、进行技术培训,手把手传授手术操作。其严格精细的教学作风和热心耐心的执教态度,造就了大批耳鼻喉科高级专门人才。
他们毕业后去了全国各地的医院,陆续成为该学科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不但促进了我国耳鼻喉科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在耳鼻喉科领域的国际地位,也推动 口腔科、眼科和神经外科等兄弟专业的发展。
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学习耳鼻喉科手术,孙鸿泉主编了我国第一部《耳鼻咽 喉科手术学》,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并在1982年再版,成为该专业的经典学术著作,是耳鼻喉科医师和实习医生的重要参考书。
尽管临床业务和教学工作繁忙,孙鸿泉一直坚持进行科研工作和动物实验。由无数例成功的手术经验和积累、整理而成的论文、专著,不断结出科研硕果,供同行享用。1963年他和助手们冒着夏日酷暑反复试验,终于在狗身上取得国内首例喉移植成功,再次攀登上科学高峰。
“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体会教给同事,将点滴知识技术奉献给社会和人民,为中国 耳鼻喉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这一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这是历史对孙 鸿泉的中肯评价。
孙鸿泉
孙鸿泉,1938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加拿大多伦多医学博士学位。历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教研 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山东医药卫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获山东省 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特等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