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纸版面)
师德师风建设是大学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搞好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历来为党和国家所重视。大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大学何以有大德?怎样才能将大德养成和创建一流大学有机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在常规性渠道之外,还有一个资源有待更好地挖掘利用,这个资源便是孔子的道德精神,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育人方式,推广儒学应用。概而言之,学习孔子的道德精神,有助于大学养成大德,有助于形成完善的中国学,有助于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孔子的道德精神,有助于让儒学成为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中国引导全球化,形成全球治理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习孔子的道德精神,推广儒学应用,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寻求世界难题中国答案的创新之举,有助于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引领世界教育的新潮流,对中国高校“双一流” 建设整体格局有利。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精神和思想主张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推崇,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一次集会中得出的共识是“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到了21世纪,人类会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自己,科技手段将会毁掉一切,加上道德沦丧,信仰疲乏,心灵空虚,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要拯救三大生存危机,唯有中国儒家孔孟之道,所以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争夺文化话语权、学科话语权,形成中国学,儒学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培养具有大同理想、热爱和平、以仁为己任的君子,孔子的思想和方法值得借鉴。
学习孔子的道德精神,推广儒学应用,是涉及立德树人、文化引领、国际交流、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顶端设计、科学谋划。《庄子·天下篇》曰:“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对战国时期学术分歧争鸣的认识,其实也预言了西方学术重分析轻综合的割裂之弊:碎片化、指标化、商品化、功利化、工具化,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学术的这种特点必然被教学教育、人才培养、价值构架、文化潮流所移植,学人的道德精神和公义价值被淡化,世界的大学发展呈现出企业化特征。孔子仁和中庸的思想,天下为公的道德精神,“君子不器”的治学原则,能够避免学术割裂性,统一学科分解性,反对学术工具化、功利化,将人类的智慧和知识统一到善的共业中,将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协调起来,避免人类的内耗和自伤。
学习孔子的道德精神,推广儒学应用,关键是从孔子那里吸取大智慧,解决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面对当下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应从儒学体系中寻求解决道德沦丧、信仰疲乏、心灵空虚的良方,寻求解决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发展失衡危机、文化危机、战争危机的良方,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难题。所以,推广儒学应用,不仅是中国的大学需要,而且是世界的大学需要,要形成世界大学寻求用孔子智慧和儒学体系解决人类难题的宏大智库和广泛平台。
学习孔子的道德精神,推广儒学应用,需要一场伟大的文化传播实践。与孔子周游列国相似,大学应当提倡全球性的游学交流。据史载,孔子曾从当时的鲁国出发,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共14年,每到一地,必问政事,必察民风,向诸侯宣传政治主张,传播儒学。即使匡地被围、陈蔡绝粮,孔子犹弦歌不辍,慷慨讲诵,以身作则,教育弟子坚定信仰,不可动摇弘道之心。当下,在经济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崛起的大势下,我们更应该学习孔子游学的模式,深入各国各地,考察文明文化,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解决实际问题;发扬“礼之用,和为贵”“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文化”精神,传播中国文化,共建和平世界。
大学有此大德,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会多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就会多出战略机遇,就会多出引领性,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就遗传了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基因,拥有了中国特色。
(宋君波 作者系山东大学报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