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孔杰——用科技改变医学,用创新引领未来

发布时间:2019-11-22 17:19:39 发布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齐娟

    孔杰,硕士研究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骨科中心关节外科主治医师,从事关节外科临床工作多年,在工作中不断思考钻研,完善手术细节,大胆创新,设计和改进设计多种手术器械,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还有5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审查阶段。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科研青年标兵”荣誉称号,在2019年“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中荣获“青年创新奖”。

    紧跟时代步伐,钻研数字骨科

    当前是数字的时代,数字医学也悄然兴起,呈如火如荼之势。数字医学,是信息科学与医学结合的前沿交叉学科。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形成数字医疗诊断技术、治疗技术和检测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前沿交叉学科。其中,数字骨科这几年更是突飞猛进。

    数字医学在骨科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数字导板、导航、完全数字化的术前计划,3D打印,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孔杰医生看到数字骨科领域对临床工作中的重大作用,下定决心潜心研究,先后自学CAD、SOLIDWORKS、MIMICS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建模的必要软件,结合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先后自行完成髋臼及内衬的数字化模型设计,完成股骨柄假体及膝关节假体的数字化过程。在骨科中心关节外科主任的领导下,应用先进的CT设备采集的临床数据,可完成复杂髋关节脱位、股骨头坏死、严重的髋膝关节畸形病人的三维模型重建,并完成模型的3D打印工作。通过学习,他目前已完成全虚拟的复杂髋膝关节置换及下肢畸形的矫正手术模拟,详细精准的数字化术前设计及模拟为复杂手术提供可视化、可预知的参考,术前提供多种方案选择,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手术安全,降低了手术风险,更好的预测了术后恢复情况,从而达到最优的临床治疗效果。

    数字骨科软件起初版本低,软件使用复杂,为了能及早完成术前计划,只要病人的检查数据出来,不管白天黑夜,孔杰医生便立即投入工作。他常常是连夜完成设计。孔杰医生也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完成设计后,天都已经亮了,洗洗脸,让自己清醒清醒就紧接着去上班。

    有一次,一位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因车祸伤导致了膝关节多条韧带损伤、严重创伤性关节炎、骨缺损,为了给他换上更合适的关节,保证使用时间更长,需要先重建关节的稳定性。为此,孔杰医生一拿到检查数据,就开始反复琢磨,患者严重骨缺损,解剖标志不清楚,准确的韧带重建的止点在哪里?如何有效固定?困难重重!他对着重建的三维模型仔细思考,反复观察,尝试着一个又一个方法,模拟了一套又一套方案,他忘记了时间,但最终想到了好的解决办法,通过镜像等技术完美的完成了术前计划。这时,已不知不觉过去了5个多小时……这种经历在孔杰的工作中经常出现,虽然很疲惫,但是看着患者因此而早日康复,他感到的是那样的喜悦和满足,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开拓创新,热衷发明创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孔杰医生的创新发明都是日积月累的钻研、努力付出后的果实,这得益于他在临床工作中,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比如,手术中用到的多种器械,特别是进口的手术操作器械,多为外国人设计,有些对国人不太适合,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他都会仔细记录下来,回去细细琢磨研究。他经常拿着手术器械,反复观察测量,仔细记录,利用模型设计软件重新规划设计,进一步改进,先后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需要重建修复后外侧结构,以往需要在大粗隆后缘钻孔,然后缝合固定,存在操作繁琐,骨折风险。为此,在关节外科主任的指导下,孔杰医生通过仔细观察解剖结构,同主任反复讨论修正设计方案,研发了一种打孔装置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后来又经过进一步改进, 研发的一种打孔过线装置使得重建修复效率进一步提高,简化了手术重建修复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效率。

    一点一滴取得的成果,背后是持续的付出。孔杰医师减少了无数陪伴孩子、家人的时间,加班加点,默默的付出,只为了病人能有最好的临床效果,早日康复!

    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5G技术已经开始应用,6G技术的研发已经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像孔杰医生这样热爱发明、爱思考、爱钻研的年轻医生们的努力下,数字医学领域将出现更多成果,造福更多的患者。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