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春秋》是一部蕴涵着孔子深刻政治思想的著作,那么孔子的治国理念到底是怎样体现并付诸实践的呢?
12月7日(周六)上午9时,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邵逸夫科学馆一层报告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生群将做客第188期齐鲁大讲坛,带来“《春秋》以道义——孔子治国理念探微”的专题讲座。

赵生群,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著有《春秋经传研究》《春秋左传新注》《左传疑义新证》等。主持修订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史记》修订本入选《光明日报》2013年十大文化亮点,《中华读书报》2013年十大文化热点,获教育部、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及“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等多种奖励,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300余次报道。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孔子在治国的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不同于传统“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
在本次讲座中,赵生群教授将以《春秋》为基石,为我们深入探究孔子的治国理念。
齐鲁大讲坛由山东省社科联、山东大学、齐鲁晚报、山东博物馆联合主办,以“搭建思想平台、共享精神财富”为宗旨,坚持公益性原则,向社会免费开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洁清 实习生 王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