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济南12月14日电(记者 萧海川)在高质量发展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讲清楚“高质量发展具体是什么”却并不简单。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不妨采用排除法来框定其内涵与意义,即:高质量发展不是低技术发展、不是少数人富裕的发展、不是与环境不友好的发展。
在参加14日举行的“第十四届(2019)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论坛”时,刘尚希作出上述表示。他还围绕人力资本、公共政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对相关学术观点进行了阐释与说明。
他认为,避免低技术发展应着重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知识、技术、创新创造都蕴含于人。经济学研究,需跳出以往一味聚焦资本增值的物质逻辑窠臼,把经济发展放到广义社会框架中来考虑,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经济发展置于其中,形成“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人的发展”新公式,替代“经济发展、人的发展、经济发展”旧公式。
刘尚希表示,学界应摆脱“消费是消耗”“消费是需求”的片面认知,树立“消费是转化”“消费是目的”的新观念,尤其重视消费的社会属性,消费转化为人的能力。同时要把发展模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加快转变为人的发展与人力资本积累,即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而非固守经济发展与物质财富积累的资本逻辑。
所谓“少数人富裕的发展”,刘尚希认为这实际是机会不均等、起点不公平的发展导致的,不属于高质量的发展,也与共同富裕相悖。在他看来,消费的差距会导致人力资本的差距并在代际间传递。利用税收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对抹平差距虽有短期效果但愈发有限,不能改变贫富差距的变化趋势。推动消费的平等化,缩小能力鸿沟,才能从根本上不断缩小群体间、个体间的能力差距,进而缩小社会财富分配差距,实现共享。
记者了解到,此次论坛由山东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等主办,主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地方财政改革”。来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