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下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131人援助湖北抗疫国家医疗队奔赴武汉前线,重症科主任马承恩担任队长,代表全体医疗队员郑重表态:到达武汉后将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协作,同心通力,尽职尽责,严格防护,科学处置,出色完成任务。
马承恩今年58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出发前他注射了两次增强抵抗力的药物,降血压、降血脂、镇定药等十几种药物塞满了行李箱。
身体不好,为什么踊跃请缨?
他说,除夕晚上,就向医院领导递交了去武汉的申请书。在马承恩看来,作为一名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护佑人民健康,是他的职责和使命。
在此,让我们走近这位抗击新冠肺炎的勇士。
众所周知,ICU病房住着的都是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病人。而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马承恩带领他的团队,每天与死神赛跑,每天紧张忙碌,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严谨的作风和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将无数的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

1987年,马承恩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留校从事心血管专业教学工作。2002年,作为医院骨干,担任援非医疗队队长,到塞舌尔工作两年。回国后,受命创建重症医学科。
马承恩,作为科室创始人,多年来,朴实平凡,兢兢业业,其严谨务实的学术修养、亲切和蔼的待人方式,感化和影响着科室同仁,为大家树立了榜样,赢得大家的信赖和尊敬。在马承恩的带领下,重症医学科取得长足进步,获得诸多荣誉;更重要的是,科室整体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科室成立以来,已经成功抢救了几千例危重病人,对危重病人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获得医院危重病抢救成功一等奖,诊治水平得到病人家属和医院同事的高度信任。马承恩表示,自己在重症医学方面有着20年的丰富经验,此次到武汉疫区,更能发挥作用。
以病房为家视病人如亲人
马承恩担任科室主任,还是学科带头人,经常以病房为家,没白没黑地坚守在病人床前,观察病情,制定精细方案,指导和参与危重病人抢救。

平时,马承恩刻苦钻研业务,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对待病人,就象对待亲朋好友。他始终把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为目标,让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最优质服务。为患者和家属解决实际问题是马承恩不懈地追求。
他本着有问题就解决,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的原则,从身边抓起,将人性化关怀渗透到医疗护理服务的细枝末节。
平时马承恩要求科室医护人员做到医护患关系零距离,医护质量零差错,医护技术零缺陷,医护服务零投诉。通过设意见箱、向患者及家属发放问卷调查及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实事求是地查找解决群众不满意的问题。
科室建立了“医护患沟通本”,为每位患者的家属发放一份“ICU患者家属告知书”,公开服务承诺,交代注意事项。
马承恩还随时为每位患者家属讲解病情、解答病人和家属的问题,及时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安抚和沟通工作,实现科室服务亲情化、人性化,使病人和家属感到温馨、舒心、放心,营造了和谐融洽的医护患关系。

围绕依法行医、优质服务等重点方面和关键环节,科室及时把行之有效的做法、措施上升为规章制度,逐步完善科室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除了加大对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力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外,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建立长效业务学习制度,制定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三基三严”考核制度,加强医护人员基本功训练;利用查房提问、每周的业务讲座、病例讨论、每月考核等形式,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
在马承恩的带领下,经过全科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医疗质量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群众零投诉和医患零纠纷目标。
一心扑在工作上 没休过一次完整的假
马承恩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每一位病人进行耐心细致地检查询问、制定治疗方案,由于重症医学科工作的特殊性,随时会有危重病人入住ICU,他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觉不能睡,早上护士每每来上班,经常看到马承恩满脸疲惫,不用问,他肯定又在科里忙碌了一夜,下了夜班还要紧接着查房。

有一次,一位心肺复苏术后的病人住进了ICU,病人反复出现心力衰竭、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病情危重。在近1个月的时间里,马承恩几乎天天呆在科里,守在病人床旁。病人家属看到这一幕,非常感激,十分感慨地说:“马主任真是没得说,没见哪个医生这样工作。”其实,几天几夜坚守在病房不仅这一次,多年来马承恩经常以病房为家,把患者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每天24小时负责全科听班和全院危重病人的会诊,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有时刚回到家里,就会因为有会诊或者病人病情变化又被叫了回来,半夜三更到病房会诊司空见惯。

翻开科室创建以来的排班表可以看到,马承恩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每到春节,他常常把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主动让给其他年轻医生。前些年,只有在父母病重时才回家一趟,来回300多公里路程,但他总是在24小时内赶回医院。
对于紧张忙碌的工作,马承恩无怨无悔,正如他常对大家说的那样,既然选择了危重病事业,就是选择了付出和奉献,就要对得起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寄托。
就这样,马承恩每天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也许他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在同事和病人家属眼里绝对称得上是病人放心的守护者,大家满意的好医生,医院放心的好主任。
廉洁行医 从不收病人红包
马承恩从医以来,始终秉承廉洁行医的原则,从不收受病人的财物和红包,他曾无数次拒收患者家属的红包,遇到实在无法拒绝时,为了让病人先安心,他往往先收下,过后交到病人的住院费里。
马承恩常说,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日常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与死神争夺病人生命。如果耽误一分钟,很有可能错失抢救机会,留下深深遗憾,为此他要求科室医护人员不仅具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多年来,对于多数危重病人,马承恩都是亲自跟家属谈话,让家属及时了解病人病情及医生采取的诊治措施,也让家属感受到医护人。
党员要到病人最需要到地方
这次医疗队出征之前,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马承恩淡淡地表示:“我是一名党员,是一名老医务工作者,在武汉人民生命受到病毒威胁的时候,急需医务人员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坚定果敢的站出来,国家需要你,必须去,没有理由,我的优势就是我的临床经验,我去更能发挥我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我临床经验丰富就是要到病人最需要到地方去。”

2月9日,马承恩和医疗队员到达下榻的宾馆已经很晚了。第二天,他和他的同事顾不上休息调整,进行紧张为收治病人做准备。下午,马承恩召集医疗队全体人员完成了紧急培训,对负责病区的设置、流程和路线已经有一些了解。三个小时的实战培训后,他让队员回到住地,自己和医疗队其他负责人留了下来,继续和医院方面沟通,如何进一步完善防护流程,确保安全。
10日晚上,首批25名武汉新冠肺炎患者正式转入由他们负责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内。
从此,马承恩和他的战友们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开始了与时间赛跑,与新冠病毒较量,与病魔抗衡的紧张战斗中。
附马承恩小档案:

(左三)
马承恩,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党支部书记。
1987年,马承恩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2002-2004年担任我国第九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长并担任塞舌尔总统保健医生。
马承恩从事心内科和重症医学工作33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20年来,马承恩主要研究方向是重症医学,2009年取得全国重症医学培训教师资格,对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完成省级科研课题1项、厅级科研课题2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近30篇,SCI收录3篇,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3部。获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马承恩曾获“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山东省“两好一满意”示范标兵”并荣立二等功、“全省卫生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服务标兵”、山东省第二届“十佳医师”、济南市天桥区“天桥才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首届“荷花杯”十佳医师、多次获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马承恩社会兼职
山东省医师协会危重病分会副主委、山东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分会副主委、山东省老年医学研究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委、山东省老年学学会保健康复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委、山东省医师协会危重病分会科研分会副主委、山东省医师协会急救专业分会常委、华东地区危重急救医学专业协作委员会委员、山东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危重病分会委员、山东省重症监护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抗菌药物专业组成员、山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通讯编委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