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这就是爱!武汉,我们都想“让”着你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发布时间:2020-02-24 21:06:55 发布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

 武汉,这座被全世界目光聚焦了一个多月的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每一位白衣战士,都在竭尽全力的“让”着对方。

 面对病人的绝望,白衣战士让温暖加倍,融化他们的绝望;

 仅有的稀缺物资,白衣战士会让给患者,只为让他们少一点疼痛,更快的恢复;

 听不懂患者言语,白衣战士上班干活,下班努力学方言,让沟通障碍降低,让自己更好的懂得患者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关爱;

 病房里已容纳不下的重症患者,白衣战士迅速搭建临时ICU,竭尽全力让他们多一分生的希望。他们还会把其中感染风险最大的工状留给自己,把其他“无关”战友“拒之门外”,让他们少一点感染风险。

 是的,这就是爱。这就是我们战役前线,最可爱的一群人!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2月16日 星期天 武汉,晴

 讲述人:齐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学生科科长、副主任护师岳波

 援助地点:武汉协和医院

 有个病人,我印象很深。

 来自西安的王老师60多岁,我们为他治疗时,他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我在很多绝望的人脸上都看过同样的空白。

 上次入仓我看到他嘴唇干裂,就打了壶水,凉了后递到他唇边,“王爷爷喝点水吧!多喝水排毒养颜哦!”,我随手帮他把夜壶倒掉……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温暖。

 这次再看到他,他一眼认出了我:“姑娘是你吗?”

 “嗯嗯!您老的记性可真好。”

 “你家是哪里?为什么来着?”

 我随口哼起小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我问爷爷是不是本地人。他话匣子打开了,告诉我,他是名老师,刚退休,本想心无挂碍陪老伴来武汉走走,登一下黄鹤楼,没成想刚到第二天就开始发热,咳嗽,老伴也被隔离了……有道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呆呆地问:“爷爷,这首诗好像听过,什么意思来这?您给我讲讲吧!”

 “远望阳光下的汉水,历历在目的是汉阳树;再放眼汉阳的西南,芳草茂密的是鹦鹉洲。天色已晚,我的故乡在哪里? 烟波浩渺,使我不胜忧愁……”

 我说,好像还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还不如做无心的白云,悠游千年,多么自在!“我建议您和老伴,等疫情过后,再来一次武汉,不仅是去游览景点,更要故地重游,看看这里春风拂面、人声鼎沸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好不好?”他若有所思:“嗯!小姑娘,很有道理。”

 第三次见他,他说以前在医院看病、检查,家人都在旁边陪伴,说个话聊聊天时间就过的快点,这次这个病,家属不能陪着,心里不踏实……

 我说:“爷爷有啥事随时按铃找我们,保证随叫随到,我们都是您的家属,也是您的读者,可喜欢听您读诗了,特涨知识,咱们一起努力,争取都早点回家好不好?”

 “好,一言为定!”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

 还累吗?不累,一点都不累

 2月22日 星期六 雪

 讲述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保健科呼吸专业主治医师许霞

 援助地:湖北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区医院

undefined

 窗外,下着雪。武汉,真冷。

 累吗?是的。穿着全套防护装备查房查到两点,肌肉都僵硬了。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深深的吸了口气,感觉自己活了过来。揉揉鼻子,红红的压痕又痛又痒,会有压疮吗?护士长要是看了肯定要心疼了。为了减轻长时间带护目镜的压伤,临来的时候,细心的傅护士长特意给我准备了水胶体(一种减压敷料)。可是病房里有一个长期卧床的病人,骶尾部已经有压疮了。现在武汉医疗物资紧缺,病房里没有减压敷料,我就把水胶体交与护士,给这个病人用上了,虽然我脸上被护目镜压肿的地方很疼,但我更心疼病人。回到宿舍,洗上一个热水澡,美美睡一觉,哈哈,明天我又满血复活了。还累吗?不累,不累,一点都不累。

 从正式接管至今,我们山东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累计管理患者70人,其中重型患者55人,危重型15人,任务繁重,但通过我们的努力,现在已经治愈出院15人了。

 还有开心的是,15床那名孕妇出院了! 她今年37岁怀孕29周了,入院前她已持续发热10天,并出现了呼吸困难。入院4天后,她又出现了低体温,体温不到35摄氏度,同时她还有严重的低蛋白血症。我们医护人员就把自己带来的暖宝宝给她取暖,把自己省下的水果、营养品拿来给她。经过14天的治疗,她痊愈出院了,真好。

 此时此刻,我们不冷,不累,也不难。敢打必胜,武汉必胜,齐鲁必胜!

 轮流安抚90岁的

 阿尔兹海默症爷爷,给他喂饭

 2月23日 星期三 武汉

 讲述人:鼓楼医院肾内科主管护师徐鹏飞

 援助医院: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

undefined

 来到武汉也有几天了,回想这些天来发生的种种,依然会感动着。无论是飞机上东航机长的那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再次相会于祖国的蓝天”,还是刚下飞机,看到高速两旁大楼上醒目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标语。又或是来自我们的坚实后盾-大“鼓医”(南京鼓楼医院)发来源源不断的物资,都让我们充满了感激和信心。

 根据分工,我们护理第三组分管感染二十二和二十三病区。穿防护服的时候,柏如静护士长给我们每个人一一检查是否防护到位、规范。来到病区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方言导致的沟通不畅。病区有几位年纪较大的老人,普通话听不懂,方言我们更听不懂,只能边比划边猜。

 我们的组长房芳护士长,在下班后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发了武汉方言和普通话的对照翻译表,还细分了称谓类、日常用语类、医学术语类。小伙伴们纷纷自学。跟我一起的杜家俊老师很快学会了好几句标准的武汉话,跟病人打招呼交流。

 病区里有几个危重患者,我们的医生团队制定了完善的诊疗方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镇静,留置导尿,肠外营养,深静脉置管等,全力以赴救治重症患者。

 一位90岁高龄的患者还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一直在病房里转来转去,吵着要回家,大家轮流安抚。由于他搞不清楚状况,经常动来动去,再加上血管弹性差,打好的针又肿了。

 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带着两层手套影响手感,护目镜又全是雾气,但几位老师相互合作,终于帮他成功静脉穿刺,再次给他静脉留置针。看他不愿意吃干饭,又给他找来粥和牛奶,一口一口喂他。看到他躺下睡着,大家才安心。

 深夜下班,大家穿过武汉第一医院的门诊走廊,虽然工作辛苦,但我内心充满了自豪和信心。我们一往无前,一定会打赢这场新冠肺炎阻击战。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生死时速!建“临时ICU”

 我们收治了第一个插管上机病人

 2月23日 星期天

 讲述人: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王璞

 援助地点:武汉市第一医院

undefined

 21日进舱,正查着房,10感染病区的组长汪志红教授跑到我们11病区来找到我,焦急地说:“王璞,你赶紧过去帮我们看看一个重危病人。”

 我赶到查看,患者是一个81岁婆婆,有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患者生命极其危险,预后极差,须尽快插管上机。否则,生的希望就很渺茫了。不过下级医生低声告诉我,监护室没有病床了。

 静了几秒钟,想起周主任前几天一直给我们的培训和预警,现在医院统一的监护室已经很饱和,如果要收治插管上机病人,就收在11病区。因为11病区的组长是我和徐坊,一个搞呼吸,一个搞重症,我当即决定,插管后直接转我们11病区,建立一个“临时ICU”。

 吩咐护士立刻腾病房、检查房间,找呼吸机调试到功能位,护士弟妹们立马行动起来,一批人去做动员工作,把拟作ICU病房里的病人转移到别的房间,检查房间内设备带是否完好,是否满足有创机械通气。

 另一批人则赶紧到库房,推出呼吸机,链接检查调试等。那边的10病区医生已叫来武汉一院的麻醉科医生,全副武装地等在病房门口准备插管。一切准备就绪,医护们迅速把病人连床带人推到11区的“临时ICU”。

undefined

 麻醉师到了很温柔地说:“插管时你们都在门外啊,我们俩在里面就行了”。因为插管这一过程感染风险极高,但她宁愿自己面对,这让我感受到她温柔之外的勇敢。很快,她做了一个“OK”动作,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第一关插管成功!

 接下来医护们各司其职,沉稳有序,婆婆在药物作用下安静休息,人机无对抗,呼吸机正常运转,婆婆的脸色由紫色转为红润,氧饱和度升至95%,病情明显改善。抢救第一步成功,真心高兴!

 “临时ICU”的建立,收治第一个插管上机病人,算是我们医疗队的一件大事。自从我们医院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的10、11感染病区以来,收治的大部分是重症患者。每一步每一次的抢救成功,就是给了患者生的机会生的希望,也给我们团队的救治工作积累了更加宝贵的经验。为团队,为武汉,继续加油!

 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2020年2月21日 第十三天 星期五 阴天 武汉

 国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唐伟教授

 不知道在房间里待几天了,也不知道是星期几,每天就是接电话、回微信,有时候也不知道几点,累了就看看窗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屋里的世界很无奈。现在最难受的就是见不到阳光,自己住的房间阳光照不进来。

 每天和刘志宏主任商量工作内容和个案交流,虽说一墙之隔,但由于疫情期间,无法面谈,也就只能通过网络交流。很简单的事要来回往复好几次,浪费了不少时间。

 下午3:45分,陈亚岗队长来电,让我和刘主任马上到一楼大厅集合进舱。兴奋又激动,终于等来了这个时刻。急忙穿戴完毕,到楼下集合。

 陈队长及其他几个队员已在等待,上车后,陈队长再次给我们普及防护知识:安全、安全、再安全。告知我和刘主任的首要任务是要保护全体医护人员的心理安全,其次是方舱里面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切实帮到患者。

 35分钟车程后,我们到达了武汉最大的方舱医院:日海方舱医院,这里的人员还在忙碌,加班加点,一片热火朝天景象。日海方舱安放4500张床位,分A、B、C舱,我们接管最大的C舱,有1400张床位。在路上碰到武汉市委领导,他听取了我们对方舱医院的心理援助计划,并给予肯定。

 进入方舱后,发现跟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分A、B、C、D四个区,每个区又分很多舱,每个舱20张床位,一个护士平均要管40张床,工作量非常大。里面条件很好,洗漱、卫生间、洗澡间、阅览室、电视应有尽有,比其他方舱医院的条件和设备都要好。

 我和刘主任决定在方舱里布置一处心理驿站,来解答患者问题,和患者形成一个联系纽带。问题是,流行病学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为千分之4.6,那么方舱内极有可能出现重症精神疾病患者,一旦这些患者出现在这里,势必给管理增加困难,这是我和刘主任共同担心的问题。

 晚上八点,我们回到酒店,这里的酒店消毒要求很严格,不管是谁,只要进来就要消毒杀菌,每个人都要走专用通道,不能越雷池半步。

 华灯初上,我继续接电话、回微信,思考明日工作方向。

进方舱歌

进方舱,莫害怕,工作流程要牢记。

白衣天使来此地,应收应治,防第一。

树信心,增免疫,打的病毒无处去。

战疫病,救苍生,量力而行,不逞能。

雷神山,火神山,我们有个钟南山,防护不好抬上山

白大褂,破楼兰,千万切记平安还!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