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援汉的他,在行李箱里为自己准备了11种药

发布时间:2020-03-08 10:27:06 发布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蔡爽 刘明 余倩

    长江日报-长江网3月6日讯(记者蔡爽)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简称山大二院)援鄂医疗队131名成员,马承恩是其中年龄最大的。

    从医三十多年,还有一年多就可以退休,本可以安静地守在大后方,但他偏偏是最早报名请缨的一批人。

    “我是一名老党员,又是一名老医务工作者,任重症医学科主任也17年了,处理危重病人我有经验,武汉人民需要我,我就应该坚定果敢地站出来,为武汉人民做贡献”。

    据说,拿到他所写的这封请战书时,医院领导十分犹豫:马承恩主任毕竟已经58岁多了,马上就要退休了,而且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供血不足、免疫细胞低等多种疾病,奔赴武汉抗疫一线,他的身体能行吗?

    但马承恩坚持要求参加援鄂医疗队,态度非常坚决。他在武汉工作近一个月后首次对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说了另一个原因:“科里面年轻同志多,有的家里有两个小孩,都还小,他们的家庭更需要他们,我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来,我来了,为的是让他们在家照顾好孩子和老人。”

         210日队伍到达武汉进驻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立即接管一个重症病房。当时病房刚刚完成改造,隔离设施尚不完善;防护用品还不到位;队员们路途疲劳没有休息……而上级要求,在24小时内必须展开医疗救治工作。

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当晚医疗队领队魏峰涛,连同队长马承恩、副队长王欣紧急商讨,以最快的速度理顺工作,当天夜间就收治29名重症病人。次日又收治20名病人,病区满负荷运转,最多时危重病人达48名。在最初的几天里,马承恩一直守在病房,和年轻人一起战斗在一线。



马承恩工作照

    面对新冠肺炎这种全新的疾病,马承恩在诊疗上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我们的病区是重症病区,面对的都是危重患者,有的是年龄很大,有的身体患有多种基础病,一旦观察治疗不及时不准确,这些将变成重症,病情发展快,病情将难以控制。”

    因此在马承恩管理的病区,病患发生险情的几率很高,根据多年处置危重病的经验,他主张针对呼吸困难提前处置法:“病人一旦出现呼吸困难,根据轻重程度,处置上的顺序是高流量装置给氧、无创呼吸机、插管、人工肺。我们不能被动地跟着病情去治疗,而是要预判病情可能的发展趋势,赶在病情恶化前提前介入,否则,等到了病情恶化了,再采取措施就很被动了,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

    为了更准确预判,他需要对每一位病患,尤其是危重病患有更多的了解。他总是连续几个小时在病区,汗水浸衣透背,别人换班休息了,他还要参加同济医院的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有几次身体出现低血糖情况,作为医生,他对自己的状态最清楚,大家生怕他吃不消,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我没事,在病房里我才放心”。

    就算在不进病区的时间里,他也没停止忙碌,根据每天医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医护人员进行危重病人治疗的指导、注意事项,只要有空就查看危重病人的检测结果,第一时间掌握危重病人的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天半夜里还要打电话询问危重病人的病情,指导处理。

    “队长的责任,不仅是治好病人,还要把队员一个不少地带回来。”他每天回到宾馆,顾不上吃饭,第一件事就是对几个身体不适的队员逐个电话询问,症状好转没有?有没有新的不舒服?服药后有没有副作用?对每一位身体不适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始几天仅这项工作每天就需要12小时才完成。白天只要有空,也随时打电话了解队员身体情况。

他的行李箱里,带了11种药,是他为自己准备的,每天晚上都需要服安眠药才能入睡,此外,降压药、降糖药、冠心病药、降脂药、提高免疫功能的药、治胃药,是每天必吃的,他用这种办法,支撑自己继续战斗。

    马承恩一再要求,少说他的身体情况:“既然我是这个队的队长,就要承担起责任,希望病患都能康复出院,队员都能平安回家。”目前,该队接管病区已康复出院20人,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19岁。在同济医院举行的危重病例讨论会上,他所在医疗队对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得到了院领导和其他专家的好评。

【编辑:刘明 余倩】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