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夜班。上班前,为了纪念我们最后一班岗,小才女娉婷在我们的防护服上做起了秀,各种卡通图案在她笔下栩栩如生,Kitty猫、“必胜”兔、“归来”鼠。。。这都代表了我们的希望。
来到病区,先去看了下14床的奶奶,奶奶已经90多岁了,生活不能自理,她属于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奶奶特别喜欢跟我们“拉呱”,每次去她房间,总是拉着手和我们说起来没完,虽然满口的武汉话,但我们也能听懂不少了。奶奶今天看到我防护服上画了小兔子了,甚是喜欢,还模仿起了兔子耳朵。
我们的抗疫先锋小证书还有两份,大家一致决定把它们送给5床和27床的阿姨,她俩住院时间都很长了,“表现”一直都很好,积极配合治疗,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明天就要出院了!“阿姨,恭喜你明天就要出院了,这是我们送您的一份小礼物,纯手工绘制的哟,希望你出院后继续注意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多消毒,勤锻炼,不聚集,休息好,加营养。”阿姨们频频点头,一再感谢我们的贴心。

出院转院病人的病床我们消杀完毕,关上房门的那一刻,眼泪突然止不住的流下来,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2020年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的疫情,就这么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职业和使命就是为生命站岗,我还是党员,支援武汉我必须请缨,我不是什么英雄,只是职责所在。还清楚记得2月11号是我们护理一组的第一个班次,这是我们第一次穿上战衣,第一次和其它科室的同事一起搭班,第一次进入隔离病区。可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我们穿着防护服,一遍遍确认穿着顺序和穿着重点,生怕那哪个细节会遗漏会出错。虽然我们之间都不熟悉,但在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我们成了彼此最信任的战友,成了相互的依靠,成了过命的姐妹。我对每个组员检查穿戴合格后,才让她们通过一层层缓冲间走进隔离病区,这条路并不长,但我们走的坚定,走的自豪,走的无畏!没有什么比这身衣服更美!我根据组员们的专业特色、年资情况进行了组内分组,做到了专业互补,老幼搭配,让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我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这个班次共收治了十八个重症患者,抢救了一位病危患者。在穿着多层防护服带着多层手套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顺利完成静脉通路,为患者吸痰,连接呼吸机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整个过程都是高度紧张,神经紧绷。六个小时下来我们已经不记得自己走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完成了多少治疗。只知道汗顺着脖子在不断的往下流,隔离衣已经湿透,护目镜已经全是雾气,甚至往下嘀嗒水珠,流进眼睛里。我们不能大口呼吸,不能有大幅度的动作,但是却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个人胸口的起伏,感受到彼此的疲累。但是没有一个人因为工作的辛苦提前走出隔离区,因为我们知道如果那样就会增加别人的劳动量,就会浪费一套防护用品。大家都拧着一把绳拼着一口劲,这一天我们融为了一体。

一切的付出都有了收获,“回家”是从来武汉那天就盼着的事,但这一天到来时,心中又是那么不舍。五十余天的抗“疫”生活,让我已与这座英雄城市有了莫名的感情,曾经不止一次在心里许愿,疫情过后我要带着我的家人再次来到武汉,大街小巷走一走,登黄鹤楼,参观武汉大学,回到这个医院,让我家人一起看看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助湖北国家医疗队尤慧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整理
责任编辑:秦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