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强调“社会急需和动手能力”:山东大学推出17个“微专业”

发布时间:2020-04-09 12:21:02 发布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王延斌 袁凯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袁凯

    继全国首个推出在线微专业“古典文学微专业”之后,山东大学再有大动作。

    四月初,该校推出十七个微专业项目,涉及北斗新时空技术与应用、航空超精密加工、智能网联汽车、医学数据、心身健康与维护等时兴专业,对应着培养“技术红娘”、“知识产权管理人”、“北斗新时空技术高手”、“医学数据高手”、“心身健康与维护师”等人才。专家认为,此举乃高校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应对之策,也为高校“加快本科专业现代化升级,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最新注脚。

    据科技日报记者了解,这17个微专业项目来自山东大学十个学院,涉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医药科学等领域,内容包括创新转化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国际中文教育、北斗新时空技术与应用、生物微电子、多元智能、航空超精密加工、医学植入体增材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与智能建造、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卫生检验、医学数据、健康管理与政策、老年与慢病照护、心身健康与维护等。

    记者注意到,该校新设的“创新转化管理”微专业,瞄准了市场急需的“技术红娘”;“知识产权管理”微专业将培养懂得知识产权并且具一定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北斗新时空技术与应用”将以北斗PNT为研究内容,以集成电路为动手实践手段,两大专业助推学生兼具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智能网联汽车”微专业培养能够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从事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技术管理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人才……

    分析上述十七个微专业,探索“四新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强调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强调人才“既高精尖又接地气”,强调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成为其共性。

    据了解,微专业建设是山东大学基于学科综合优势,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加快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是为构建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而实施的多样化办学模式探索。2019年底该校正式公布《山东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的指导意见》,正式将微专业建设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时下,开设微专业已成各高校的共识。微专业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使学习者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能够具备该方面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微专业着力于有效弥补大学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及培养周期过长问题,加强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培养衔接,提升专业培养与就业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一般具有高阶性、交叉性、挑战度。微专业可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每个微专业一般10门左右课程、20学分左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考核合格即可获得微专业证书。

         2018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在爱课程网推出全国首个“古典文学微专业”,也是全国首个正式推出的在线微专业。

责任编辑:张爽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