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一种看上去“文质彬彬”的疾病,但是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被冠以“旋风杀手”之名。其凶险程度甚至远高于公众熟知的心肌梗死。但目前,此病主要依赖于手术治疗,尚缺乏有效的药物防治手段。因此,寻找有针对性的防治靶点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近日,世界心血管顶级期刊之一《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刊登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胸痛中心陈玉国和徐峰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解决主动脉夹层防治难题提供了重要答案。专家认为,该成果标志着中国急诊医学团队在急危重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研究逐步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主动脉是人体全身的大血管,负责为各个重要器官提供血液和氧气,因此一旦发生夹层撕裂,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素有“医生披星戴月,患者血流成河,家属人财两空”的悲壮形容。徐峰教授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主动脉夹层/瘤是由于血管壁不能承受较高的腔内压力,进而导致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或内膜撕裂(主动脉夹层),患者常以剧烈胸痛为首发症状。
在乙醛脱氢酶2(ALDH2)与主动脉夹层研究攻关中,该团队首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开展了前瞻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ALDH2基因Glu504Lys点突变与主动脉夹层/瘤发生率显著负相关,进而与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欣教授合作在广东开展了另一项独立的病例-对照研究,验证了这一发现;他们还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开展实验,研究结果也证实,通过药物干预等手段抑制ALDH2活性可以显著降低主动脉夹层/瘤的发生率,提高动物生存率。
在近二十年里,陈玉国教授、徐峰教授和同事们一道致力于胸痛中心建设和急性胸痛救治工作,锚定以胸痛为主的急危重心血管疾病领域埋头攻关,牵头了众多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特别在ALDH2方向上,取得了四个方面的“中国之最”:国家自然基金数量最多(13项)、发表论文最多(SCI31篇)、引用次数最多(累计300余次)、最早开展转化研究(应用于临床,研发ALDH2激动剂)。
何为ALDH2?之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长期专注于ALDH2研究的陈玉国教授曾经从基因的角度对饮酒脸红的现象进行了解读。他表示,人体把酒精代谢掉要分两步走,即“变身”和“解毒”,如果体内的ALDH2的活性不好,代谢能力减弱,乙醛就会在体内堆积,出现酒后脸红的现象。因此,ALDH2又被称为饮酒脸红基因。
利用高通量RNA测序与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手段,该团队进一步发现,miR-31-5p是ALDH2调控主动脉夹层/瘤的重要媒介:ALDH2突变后,miR-31-5p表达下调,升高平滑肌细胞中myocardin蛋白的表达,有助于维持平滑肌细胞正常的收缩表型,减少主动脉夹层/瘤的发生。
本研究首次描述了ALDH2与主动脉夹层/瘤的关系,并确定ALDH2及下游miR-31-5p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瘤的全新防治靶点,为相关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思路。此外,本研究进一步扩展了ALDH2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证实ALDH2基因突变除了导致冠心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升高、硝酸甘油耐药、饮酒面红,同时,还能对主动脉夹层/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为30%-50%亚洲人群(即,8%世界人口,超过5亿人)数千年来一直携带ALDH2基因突变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的理论解释。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本成果第一作者和独立通讯作者单位,徐峰教授和陈玉国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杨可慧为第一作者。《欧洲心脏杂志》在国际“心脏和心血管系统”领域的136个SCI期刊中排名第一。
(文中图片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李俊霞
审核: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