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文科背景下该如何培养中文拔尖人才?

发布时间:2025-11-24 08:39:42 发布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

从深山密林到广袤平原,复旦大学中文系学子在田野间打捞即将消失的“方言记忆”,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从残篇断简到万册巨帙,山东大学文学院青年在句读中校正修复失传流散的《永乐大典》,将热情熔铸于古章典籍……

11月22日,专家学者齐聚山东济南,围绕新文科背景下中文拔尖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研讨,系统总结了中文拔尖计划2.0启动以来的建设经验,深化了对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认识,为构建高质量中文教育体系、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与行动支撑。

“当前学生‘内卷化’竞争严重,应调整评价标准,强化过程培养与学术实践导向,激发学生学术主动性与团队协作能力。”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分享“小班研讨+助教制”实践经验,着力建设“专人、专书、专题”型选修课程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同样提出中文拔尖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即推行书院制培养、实施系统化导师制和推进国际化培养,依托“励耘班”实施跨学科培养机制。

中文拔尖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科交叉融合的有力支撑。正如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介绍,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南开大学将科技课程融入培养方案,开设自然语言处理等科技课程,强化学生科技应用能力,构建文理交叉知识底座,以适应数字时代需求。

2024年,山东大学成立学科交叉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探索交叉学科培育、交叉研究生培养和评价、交叉导师发展和评价等机制改革,瞄准交叉领域,搭建战略聚焦性较强的跨学科导师团队,实施交叉高层次人才培养集中管理,推进跨学科知识体系交叉融合,力争原创成果实现重大突破。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人机协同”复合型培养体系成为新的突破口。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跃力认为,高校在通过AI推动课堂翻转与深化、拓展产学研融合平台的同时,仍需锚定人文教育的价值根基,深化对语言本体的深度感知,培养历史感与共情能力,并强化技术伦理的批判反思、坚守文化传承与阐释的主体性。

教育部教指委主任委员、吉林大学教授张福贵说,文科基地班作为“高教特区”,其核心使命不应是简单传授知识,而应在人工智能时代着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个性化思想能力,要打破传统培养模式,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学术创新与思想个性,实现从“基础培养”向“拔尖创新”的转变,从而为人文学科在AI时代赋能。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