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以术济人 医者仁心——记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范献良的行医与治学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20 10:44:58 发布来源:爱济南 作者:薛连进

范献良教授是一个极为低调的人。从医40余载,曾任国家卫健委委属大型三甲医院——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业内知名专家教授,山东省耳鼻喉学科的领军人之一,范献良却极少有新闻见诸报端、荧屏、网络。说起自己的职业,他也只有淡淡的一句话,“医生嘛,就是要给病人解决问题,把病看好”。

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有很多医院邀请他前去坐诊、教学、指导,还有无数省内外的患者慕名远道而来请他看病,这也让年届古稀的范献良退而不休,至今仍坚持在治病救人第一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者,以其实也”——此之谓也。

立志从医

“如果我连这一关都过不了,将来怎么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个人的命运常常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紧密相连。

出身于山东省临朐县一个农民家庭的范献良,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原本准备扎根农村的他,却于1977年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当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并举办第一届高考。好消息来得有点猝不及防,但准备不足的范献良还是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放手一搏。仓促上阵的范献良在高考中发挥出色,从当地40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仅有的3个幸运儿之一。

在当时限报的3个高考志愿中,范献良填报了两所医学院校。一所是当时的山东医学院,即现在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另一所是潍坊医学院。最终,范献良被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录取,成为五年制医学本科生。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往往与生活际遇、与周围的人和事有关。范献良之所以选择从医,是因为受到一件事的刺激:村里赤脚医生的孩子生了病,高烧不退。为给孩子治病,她想方设法搞到了当时的“神药”——链霉素。没想到,给孩子注射后,孩子的病是好了,耳朵却因为药物副作用聋了。“一个好好的孩子就因为缺少医疗知识成了残疾人,多么可惜啊!”范献良从此立下了“做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的志向。

进入山东医学院后,范献良刻苦学习,为成为一名好医生作准备、打基础。

求学期间,因为父亲生病,范献良回家看望,耽误了几节课。老师让他利用周末时间到解剖室自习。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窗子半开,解剖室的中间摆放着供解剖用的尸体,盖着白布。一阵风吹来,窗户“吱呀”作响,白布下角微微摆动。范献良顿感脊背发凉、毛发上指,一口气跑回了教室。等镇定下来,他想:“如果我连这一关都过不了,将来怎么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回到解剖室继续自习。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经过五年的勤学苦练,范献良于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通过选拔留校工作,被分配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喉科从事临床工作,从此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1996年,表现突出的范献良被调到原卫生部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2004年,在齐鲁二院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张大良的力邀下,范献良加盟齐鲁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历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睡眠呼吸障碍研究中心主任,后成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成为主任医师,成为业内知名、患者信赖的专家教授。

“破案”高手

“医生看病就像警察破案,有经验的医生能从病人的症状中发现疾病的线索。”

睡眠呼吸障碍,范献良的研究方向听上去很低调。在外行人看来,睡不好觉、打呼噜不是什么大事儿。殊不知,如果睡眠出了问题、呼吸有了障碍,轻则影响身体健康,重则危及生命。

刚到齐鲁二院的时候,来找范献良看病的人较少。当时,儿外科李教授长期为睡眠不好、老打呼噜、血压高所苦,听说新来的范大夫专门研究睡眠呼吸障碍,就找上门来。经过检查、诊断,范献良为他做了鄂咽成形术。术后李教授睡眠质量大幅提高,血压也降下去了。从此,李教授成了范献良的忠实拥趸,还推荐亲戚也找范献良做了手术。

疗效是最好的口碑。从此,来找范献良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从医几十载,范献良看过无数的病人,做过很多高难度的手术。其中,一个10岁的小男孩小齐(化名)令他印象深刻。

小齐原本在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经检查发现,患有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反流、心脏肥大等疾病,给予对症药物治疗,但遗憾的是,一个月后复查,小齐的各项指标都没有改善。医生后来发现,小齐睡觉时打呼噜、憋气,就想他的病情是不是与睡眠呼吸障碍有关,遂向范献良求助。

范献良观察发现,小齐比较胖,活动的时候没事儿,但一坐下就打盹儿,就给他做了一个睡眠监测,发现他在夜间睡眠的时候有频繁的呼吸暂停,一个小时达几十次,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可以达到几十秒,血氧饱和度因此下降到50%以下。

经进一步检查,范献良找到了病因——小齐的扁桃体、腺样体都比较大,导致呼吸不畅,夜间睡眠时才会发生频繁的呼吸暂停。按照常理,病因找到了,下一步对症治疗就可以了。但范献良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选择了打破砂锅问到底。

通过询问病史,范献良得知:小齐刚开始的时候睡觉不好,打呼噜,由于父母都是农民,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认为没什么大问题。后来孩子晚上睡觉不能躺着睡了,只能坐着睡,还是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直到小齐上学以后,上课时老睡觉,还打呼噜,被老师建议回家。他的父母这才重视起来,带小齐来到齐鲁二院看病。

经过仔细观察、睡眠监测、医学检查、询问病史,范献良给出诊断:小齐长期睡眠打鼾呼吸不畅导致缺氧,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才使得心脏扩大,引发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反流等问题。

范献良决定为小齐做腺样体切除手术,解决呼吸不畅的问题。但因为呼吸道不通畅,一上麻醉药物,小齐就无法呼吸,第一次手术没做成。退而求其次,范献良为小齐做了气管切开手术,插了一个管,使他得以顺畅呼吸。

之后,范献良让小齐先回家观察,什么药也不用吃。过了大约一个多月,小齐回来复查,在没用任何药的情况下,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反流等指标已经改善了50%。后来,范献良为他做了腺样体切除术,拔掉了气管插管,小齐就顺利康复了。

仅仅做了个腺样体手术,心脏等疾病就不药而愈,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疗效就是这么神奇。说起看病的心得,范献良说:“医生看病就像警察破案一样,有经验的警察能在一群人中发现小偷,有经验的医生也能从病人的症状中发现疾病的线索,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揪出致病的‘真凶’,对症治疗。”

广纳贤才

“我愿三顾茅庐,把业界的张飞、赵云请到我们这儿来。”

“只有七八个人来,十几条枪。”回忆起初来齐鲁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情况,范献良引用了一句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唱词。当时,科室医生不到10个人,护理人员也只有10个人左右。由于缺少相关设备,一些手术无法开展。病房是与眼科、口腔医学中心共用的,病人也比较少。

作为科室负责人,范献良深知“得人者兴,失人者衰”。面对现实,“为今之计,需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大局可定也”。范献良向医院领导表态:“我愿做刘备,三顾茅庐,遍访贤才,把耳鼻喉业界的张飞、赵云请到我们这儿来。”

当时就职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在耳科领域颇有建树的许安廷,有意回老家山东发展。范献良闻讯,迅速展开“猎头”行动——多次致电许安廷进行交流;邀请许安廷到齐鲁二院参观;请许安廷餐叙,推心置腹地表示,医院耳科急需学术带头人,敦请其加盟。在多家医院争抢的情况下,许安廷为范献良的诚意所打动,花落齐鲁二院。许安廷到齐鲁二院后,建立了听力和康复检测中心,开展了人工耳蜗植入、中耳炎手术及听力重建手术等一系列手术,带动了耳科的发展。在范献良退休后,许安廷成为齐鲁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新的领头人。

靠着范献良的“三顾茅庐”,科里还从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引进了咽喉头颈外科领域的青年新锐许风雷博士,从中山大学引进了专攻咽喉头颈肿瘤及喉癌微创治疗的贾涛博士,从齐鲁医院引进了擅长鼻内镜手术和过敏性鼻炎等疾病诊疗的史丽教授……

范献良不仅引进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还留意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等医学院校遴选优秀毕业生,建立起老中青结合、梯队配置合理的人才队伍。

光有“五虎上将”还不行,还要为他们配上“高精尖”装备。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购入了大量先进设备,建立了睡眠实验室、听力实验室和变态反应实验室等。

被问及“为什么能吸引各路高手来麾下工作”,范献良说:“齐鲁二院不仅是国家卫健委委属(管)的三甲医院,还是山东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能够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也能为他们提供比较优越的科研条件和比较优厚的生活待遇。”

仅凭这些就能让业内大咖欣然来归吗?何况当时参与抢人大战的几家医院开出的条件并不比齐鲁二院差。范献良不经意间透露了玄机:“我本人是本科毕业,没有读过研究生。只有引进水平比我高的人才,才能快速提高科室整体水平,促进科室发展。”作为科室负责人,范献良毫无白衣秀士王伦的狭隘心态,打开大门广纳贤才,如此胸襟气度怎不令人敬佩!

当初引进的优秀研究生,如今科室的业务骨干,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杰的话或许代表了科室医护的心声:“范主任性格宽厚,非常亲民,从不疾言厉色地批评别人,还能帮大家解决问题,在他手下工作很愉快。”

“惟宽可以得众,惟厚可以载物”。在范献良的感召下,各方人才齐聚齐鲁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科室建设迈上新的台阶。经过十年的努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面貌焕然一新:医护阵容堪称豪华、各种亚专业齐全、医疗设备先进、学术水平省内领先,能够开展的手术种类、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薪火相传

“齐鲁学风比较朴实,不尚空谈,注重真才实学。”

“齐鲁医学的魂,在于‘重医德、尚实干、求真学’的精神传承。”作为毕业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深耕齐鲁系医院数十年的“嫡派传人”,范献良的行医治学之路,始终镌刻着齐鲁医学的精神烙印。在他看来,齐鲁医学之所以能历经岁月沉淀而愈发厚重,正是因为一代代医者将“朴实无华、求真务实”的学风,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德深度融合,而这份精神,更需要在年轻一代医者中薪火相传。

谈及齐鲁医学精神的源头,范献良总会提起齐鲁医院耳鼻喉科创始人孙鸿泉教授的往事。这位20世纪30年代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40年代赴美进修的一级教授,是新中国耳鼻喉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当年,原卫生部主办的全国耳鼻喉科高级培训班多次落户齐鲁医院,孙鸿泉教授既授理论、更带实操,手把手培养了大批行业骨干。有人曾片面质疑“孙教授理论功底不足”,面对争议,孙鸿泉教授仅淡然回应:“我只要一个为什么,他就无法回答。”范献良知道,这句看似平实的话,背后是实打实的学术底气——孙鸿泉教授著作等身,其编撰的《耳鼻咽喉科手术学》《耳科学》至今仍是行业经典教材,是无数耳鼻喉科医生的入门指南与案头参考书。

“孙教授用一生诠释了齐鲁医学‘不尚空谈、注重实效’的核心。”范献良坦言,自己的行医理念深受前辈影响。在手术台上,他延续了孙鸿泉教授“精准高效、稳扎稳打”的风格,动作看似从容舒缓,却每一步都精准契合诊疗规范,“别人可能要动三五下的操作,他一下就能到位”,这是同事对他手术的一致评价。而这份“稳”,源于数十年如一日对专业的深耕细研,更源于对“真才实学”的执着追求——他常说,“医生的本领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靠手术刀练出来的,是靠一个个病例攒出来的”。

作为科室带头人,范献良不仅自己践行齐鲁医学精神,更把“传帮带”视为重要责任。他常常给年轻医生讲孙鸿泉教授的故事,告诫他们“治学要沉下心,行医要存仁心”:搞科研不能追着热点“务虚”,要聚焦临床痛点“务实”;写论文不能堆砌数据“凑数”,要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做手术不能追求“花哨”,要以患者安全和疗效为根本。在日常工作中,他从不疾言厉色,而是用实操示范传递经验——门诊时带着年轻医生细致问诊、辨析症状,手术中耐心讲解操作要点、风险防控,就连书写病历的严谨态度,都成为年轻人学习的范本。

“齐鲁学风的朴实,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拒绝投机取巧;齐鲁医德的宽厚,不是妥协迁就,而是始终把患者放在首位。”已届古稀之年的范献良,至今仍坚持坐诊、参与疑难病例会诊,用行动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服务到老”的医者担当。他深知,齐鲁医学的薪火相传,不在于口号的响亮,而在于每一位医者的身体力行。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如今,在范献良的感召下,科室里的年轻医生们纷纷以先辈为榜样,既潜心钻研前沿技术,又坚守临床实干初心,将“重医德、尚实干、求真学”的齐鲁医学精神,融入日常诊疗的每一个细节,让这份跨越时代的医学文脉,在守护患者健康的实践中不断焕发新生。而他仍秉持“做一个好医生”的初心,坚守在诊疗一线,也以言传身教激励年轻人传承齐鲁医学精神,发扬光大齐鲁医学,为建设齐鲁二院贡献力量。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