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在哲学视野中观照时代变革

发布时间:2025-11-19 10:49:03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11月2日,“知识变革中的哲学”暨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25年年会在济南召开。大会旨在立足中国现实,就知识变革与数智时代的哲学、人文学科“危机”中的哲学等研究专题,对时代课题作出哲学回应。

奠基新的知识形态

面对时代提出的深刻命题,哲学工作者肩负回应之责。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提出,在知识形态剧变的今天,哲学研究路径与方法已发生深刻转变,外国哲学研究者应勇担重任,夯实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应对关乎人类哲学整体前景的挑战。

技术迭代驱动知识形态重构,哲学的角色尤为关键。山东大学副校长、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曹现强提出,我们正身处数据、算法与智能引领的转型期,人类认知结构、社会形态与文明范式面临重塑,诸多新问题亟待哲学作出独特回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志伟进一步提出,会议聚焦哲学在人类知识版图中的定位,反映出哲学学科对自身在当代价值性的自觉反思。

在哲学研究的专业化趋势中,如何重建其精神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齐强调,“哲学就是哲学史”是中国学术界吸收黑格尔哲学史观后形成的重要自觉,体现了哲学的历史向度与自反精神。“在AI技术日益渗透的今天,哲学对‘人’的本质之追问尤为关键。”她认为,哲学的生命力根植于历史性与多样性之中,这也为研究范式转型提供了启示。

现代性批判为哲学提供了新的知识论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欧阳谦从特殊性与普遍性张力出发,提出理性并非超历史的普遍实体,而是特定社会实践的产物。他主张借助边缘视角与艺术创造,重建知识与生命之间的伦理联结,以抵抗现代知识体制对个体的抽象化与异化。

中西哲学经历现代转型

在西方实践哲学思想史上,“教化”观是理解精神生成的关键路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丁立群认为,教化不是道德训诫或知识灌输,而是精神自我实现、走向普遍性的过程,其目标在于自由理性的生长与共同体伦理的形成。因此,教化构成个体与社会秩序联结的中介,是实践哲学的核心范畴。

时间问题作为近代以来存在论哲学的核心,持续启发当代哲学思考。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系教授王庆节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状态”概念作出阐释,提出其作为“存在之意义”的超越论境域,解构了流俗时间观,揭示时间是存在自身的展开方式。他认为,该概念不仅关乎对海德格尔的准确理解,也为思考当代技术、文化背景下“时间形态”的转变提供了哲学资源。

近代中国学术转型过程中也呈现出多元进路的思想张力。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龚隽以近代佛教思想研究为例,分析其表现出的史学化、哲学化与经学化三种取向。他认为,这三种形态共同构成了近代学术的知识谱系,折射出传统学问、现代学术与思想经验之间的复杂互动,为理解中国近代学术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

汉语语境下的诠释学正经历从“诠”到“阐”的转型。山东大学中国阐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傅永军提出,“诠”追求文本原意的回归,而“阐”则强调理解者与文本的互动生成,体现诠释的开放性与创造性。他认为,这一转向超越理性中心化的解释传统,推动汉语诠释学构建具有文化自觉与思想深度的自主话语体系。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哲学追问

数智时代的到来对哲学提出全新的课题与挑战,人工智能时代急需重新界定智能、主体与人性。在韩水法看来,哲学必须在此背景下重新追问人的本质与理性边界,构建适应新现实的伦理与制度秩序。

在理解人工智能的知识表征方面,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江怡表示,应将其置于社会与环境语境中加以把握。他借鉴并改造威廉姆森的“同情原则”,提出“使解释者知识最多化”的语义学原则,旨在通过解释AI内容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为AI的可理解性问题提供了知识论与语义学层面的反思。

回溯思想史,数智时代有其哲学根源。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方向红认为,莱布尼茨二进制构想与算法逻辑构成数智时代的思想起点。他分析莱布尼茨力学中的纵横关系,提出二进制方案虽解决了部分理论困难,却导致对“力”的完整性与运动性的固化,成为当代算法理性引发精神危机的思想源头。

会议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