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5年范献良教授踏上和田大地,到2025年张杰循着前辈足迹再赴边疆,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援疆故事,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续写了10年。这10年里,两代医者将先进的诊疗理念与温暖的医者仁心,深深扎根在和田的土壤里,更在传承中让援疆精神绽放出持久光芒。
2015·拓荒
搭起科室“架子”播下“希望种子”
“那时候和田县人民医院的耳鼻喉科,连基本的检查设备都凑不齐,更别说开展复杂手术了。”回忆起2015年的援疆经历,已退休的范献良仍记忆犹新。彼时,他作为山东大学齐鲁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学科带头人,当时参加“中华民族一家亲”送医下乡活动前往新疆帮扶。抵达后,新疆和田县人民医院的景象远超预期—科室仅有两三间简陋诊室,医生不足5人,常规的耳镜检查、喉镜检查设备都是“稀罕物”,当地百姓遇到耳鼻喉疑难杂症,要么辗转1400公里去乌鲁木齐,要么只能放弃治疗。
“先把科室的‘架子’搭起来,再把技术留下来。”范献良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他从最基础的诊疗规范教起,每天带着科室医生查房、看门诊,手把手教他们辨认耳鼻喉部位的解剖结构,讲解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遇到需要手术的患者,他总是站在手术台旁,一步一步演示操作细节:“扁桃体切除要注意避开血管,鼻中隔矫正得找准软骨层次,这些细节不仅关系到手术效果,更关乎患者术后恢复。”
针对当地高发的儿童腺样体肥大、成人鼾症等疾病,范献良还牵头制定了适合基层医院的诊疗流程,帮助科室逐步开展起扁桃体切除术、腺样体刮除术等常规手术。他发现科室主任艾斯卡尔对技术充满渴望,便格外用心带教,从手术方案设计到术后护理要点,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范主任不仅教我们怎么做手术,还教我们怎么跟患者沟通,怎么制定长期的学科发展计划。”多年后,艾斯卡尔仍清晰记得范献良的叮嘱。
援疆结束时,和田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已能独立开展10余项常规手术,门诊量较之前翻了一番。离开前,范献良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以后遇到难题,随时找我。”他没想到,这句承诺,竟成了跨越10年的“约定”。

张杰(右)在和田县人民医院为患者进行手术。
十年·坚守
一条微信牵线 技术传承不辍
“范主任,今天来了个小儿鼾症患者,扁桃体特别大,手术中怕出血,您能给点建议吗?”“范主任,这个患者的听力检查结果不太典型,是不是要考虑突发性耳聋?”
从2015年到2025年,无论白天黑夜,只要艾斯卡尔发来微信咨询,范献良总能第一时间回复。有时是文字讲解,有时是语音分析,遇到复杂病例,他还会特意找时间视频连线,对着检查报告逐一拆解。艾斯卡尔说,有一次科室遇到一个先天性耳聋的患儿,家长想做人工耳蜗植入术,可当地没人会做这种手术,他急得团团转,给范献良发了消息后,不到半小时就收到回复—范献良不仅详细讲解了手术适应症和术前评估要点,还帮忙联系了齐鲁二院的耳科专家,为患儿制定了转诊方案。
这10年里,范献良就像和田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的“远程后盾”,见证着科室的每一步成长:从只能做常规小手术,到能开展中耳炎鼓膜修补术;从没有专业的听力检测设备,到建成简易的听力筛查室;从年手术量不足50台,到突破200台。“每次听到艾斯卡尔说‘今天又成功做了一台新手术’,我比自己做手术还开心。”范献良笑着说。
“范教授就像我们科室的‘远程靠山’,有他在,我们心里就有底。”艾斯卡尔说,这10年里,范献良不仅帮他们解决了上百个临床难题,还会定期分享最新的诊疗指南和学术文章。遇到科室要开展新项目,比如睡眠呼吸监测,范献良更是提前整理好操作视频,一步步教他们怎么用设备、怎么分析数据。慢慢地,和田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能开展的手术越来越多,从简单的扁桃体切除,到复杂的喉良性肿瘤切除术,再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科室的技术水平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不用再长途奔波看病。

张杰(右)进行日常查房。
2025·接力
循着足迹再赴疆 援疆精神薪火相传
“张教授,我是艾斯卡尔,10年前范献良主任带过我,您这次来和田,一定要多给我们指导指导!”2025年8月28日晚,赴疆国家巡回医疗队队员张杰,刚刚抵达和田就收到了艾斯卡尔的微信,字里行间满是期待。
张杰是齐鲁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2012年刚入职时,正跟着范献良学习。“那时候范主任常跟我们说,当医生不仅要技术好,还要有担当,能帮到更多人,才是真正的医者。”张杰记得,范献良总把援疆的故事讲给他们听,那些关于坚守与奉献的细节,悄悄在他心里埋下了“去边疆看看”的种子。
这次接到援疆任务,张杰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抵达和田县人民医院后,他立刻走进了手术室。“先看看你们常做的手术,咱们再找提升的空间。”张杰说。他发现,科室虽然能开展常规手术,但在操作细节和围手术期管理上还有提升空间—比如成人扁桃体切除术,由于当地患者多有长期炎症病史,扁桃体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术中容易出血,张杰便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精准分离解剖层次,减少术中创伤。有一天,科室接诊了一位25岁的鼾症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白天嗜睡等症状,艾斯卡尔担心手术出血风险,迟迟不敢动手。张杰详细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带着科室医生一起做手术:“你看,先找到扁桃体被膜,再慢慢分离,动作要轻,这样既能完整切除扁桃体,又能避开血管。”手术很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艾斯卡尔激动地说:“这是我见过最标准的扁桃体切除术,以后再遇到这种患者,我就有底气了!”
在和田县,张杰还牵头组织了线上学术会议,把齐鲁二院、新疆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专家聚到一起,围绕眩晕、过敏性鼻炎等当地高发疾病展开讨论,为和田县人民医院搭建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平台。他还跟着艾斯卡尔去社区、部队义诊,看到当地百姓因为医疗条件有限、小毛病拖成大问题,更坚定了他“把技术留下”的想法:“我走之后,还要通过微信、视频连线继续指导他们,就像范主任当年对艾斯卡尔那样。”
如今,张杰已经回到济南,但他和艾斯卡尔的联系从未间断。“今天做了一台鼻中隔矫正术,用的是您教的‘三线减张法’,特别顺利!”每次收到这样的消息,张杰都会想起范献良的话:“援疆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代代相传的‘接力赛’,只有把技术传下去、把人才带起来,才能真正帮到边疆百姓。”
从范献良到张杰,从2015年到2025年,齐鲁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援疆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细水长流的坚守。这份跨越10年的传承,不仅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在边疆落地生根,更让援疆精神在两代医者的接力中愈发闪亮。未来,还会有更多齐鲁二院的医生循着他们的足迹,把健康与希望送到祖国的边疆,让这份温暖的“援疆情”续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