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杨振宁先生的山东情缘

发布时间:2025-10-19 10:06:57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杨振宁先生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2004年深秋,他曾踏足齐鲁大地,展开一场虽短暂却丰厚的学术与文化之旅。21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往事,回望先生与山东的不解之缘。

2004年11月11日,杨振宁先生应邀来到济南,对山东大学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是杨振宁第一次到访山东。

11月12日,杨振宁先生受邀出席山东大学“大家讲坛”,作了题为《归根反思》的学术演讲。

杨振宁先生生于动乱年代,深深地感受过民族备受凌辱的辛酸,曾为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深深忧虑。他从自己回国时的见闻和感受谈起:“60多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71年回到祖国时,长城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杨振宁深情地表示:“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民心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分则衰。”

谈及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崛起,杨振宁先生说:“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有长远影响的两件大事:其一是科学技术极大地增加了生产力,其二就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作为世界顶尖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并没有带领大家在神秘浩瀚的物理世界遨游,而是从对人本、神本文化的认识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表现了一个科学家对历史和文化、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注。

演讲中,杨振宁比较中西文化,指出中国“人本文化”孕育的韧性——百姓的坚忍、温顺与勤俭,正是中国崛起的深层原因。台下千余名学子不由感慨:“平常口头上的爱国,一下子在心里形象了。”

首次来山东的杨振宁先生对山大有特殊的感情:“山东大学老校长杨振声先生我是很认识的。因为他曾经做过西南联大的校长,我那时候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杨振宁先生说,山东有着肥沃的土地,久远的历史,丰富的资源,“这么大的土地,这么多的人民,有这么多聪明的、很努力的人,我想山东的前途、山东大学的前途,大家应该可以期待,山东大学在二三十年之内一定可以培养出非常杰出的人才。”

11月13日,山大趵突泉校区大礼堂,杨振宁先生第二次与山大学子面对面交流,畅谈自己对人生、理想、科学、文化的深邃思考与感悟。

“我很感谢他。”这是杨振宁先生谈到父亲时的感言。杨先生六岁时,父亲在美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并在厦门大学教书。发现杨振宁对数学理解得很快后,父亲并没有像一般的家长一样一味培养他的数学能力,而是在初中时为他请了一位老师教授《孟子》。

应学生邀请,他唱起父亲教他的歌曲:“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歌声回荡礼堂,掌声经久不息。

访问山东期间,杨振宁先生在山东大学薛南青教授的陪同下游览了济南两大名胜——大明湖和趵突泉。他说,以前在《老残游记》中读到过济南有个大明湖,可从来没来过山东,今天算实现了一个愿望,大明湖比《老残游记》里写得更大、更美。

21年过去了,那段短暂的山东之行,如石入湖心,涟漪未散。他在山大“大家讲坛”的吟诵、与学子共唱的歌声,已成为齐鲁大地与这位科学巨匠之间永恒的联结。

先生已逝,风范长存。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