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城校共生四十余载,山东大学与威海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10-13 16:04:40 发布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秦瑾

黄海之滨、玛珈山下,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成长与一座城市的崛起交织成中国高等教育与地方融合发展的独特样本。

近日,山东大学与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协议。校长李术才表示,山东大学将把威海校区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汇聚“山大系”资源与力量,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服务威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山大力量。这一协议的签署,正是校地双向奔赴,迈向全域融合的具体体现。

从1984年最初的一片滩涂到如今拥有50余万平方米建筑群,从150名学生到1.5万余名在校生,从以教学为主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这座校园的变迁见证了城市与学共生共荣的独特发展路径。

正如李术才在威海校区办学40周年大会上所言,“山东大学在沼泽荒滩上建成了一个多学科、开放式、综合性的大学校园,创造了名校与名城共进共赢的合作典范。”

汇聚“山大系”力量,校地携手“筑巢引凤”

新时代以来,山东大学与威海市持续深化战略合作,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共建,以威海校区为桥头堡,依托“山大系”力量,全面落实校地合作协议,全方位服务威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校地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发挥山东大学一校三地在新材料、海洋科技、生物技术、医疗科技等领域的整体技术优势,建设服务威海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创新平台、高端人才汇聚与培养平台、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发展研究院,打造出具有山大优势、威海特色、影响显著的高端智库群,为威海发展持续注入智力支持。

教育医疗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助推民生福祉提质增效。2021年,由威海校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共建的威海高新区山大实验学校建成启用,快速成长为威海优质基础教育品牌,成为助力地方“双招双引”和校区招才引智的重要“软条件”。医疗领域,校地共同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依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附属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威海市立医院成为山东大学附属医院后,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威海市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类高端人才培养平台。

城市也为高校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统计,41年来,威海校区已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8万余名,其中不少校友扎根威海、建设威海,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魏桥集团张艳红、天罡仪表付涛等优秀校友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种校地协同、人才共育的良性循环,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城市的发展需求紧密对接。诚如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孔凡萍所言:“一批批在威海校区成长的山大学子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一大批优秀人才扎根威海,成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的中坚力量。”

创新力量与威海这片实践土壤,正同频共振,共绘发展新篇章。

学科链锚定产业链,创新成果扎根威海沃土

由威海校区智能装备与系统交叉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深蓝一号”水下清理机器人,被誉为“深海清道夫”,正高效服务于海洋牧场养殖网箱的清理工作。相比传统人工清洗方式需至少四到五天且高度依赖天气的局限,“深蓝一号”实现了显著突破。“我们将导管架清理效率较人工作业提升三倍,使海上平台维护成本降低50%以上,大幅减少了海上作业风险,为海洋工程设施维护提供了可靠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介绍。

这是威海校区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的真实写照。校区立足威海产业发展需求,精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实现了学科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校区在建立之初就开设了朝鲜语、水产养殖这些威海市的紧缺专业,来服务威海市的发展。随着威海产业升级,校区又陆续增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旅游管理等专业,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校与企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探索中,“校企合作平台”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为此,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了14个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其技术优势,已孵化企业27家。其中,4家获批高新技术企业、8家获批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获批山东省瞪羚企业,推动孵化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

在校企协同方面,威海校区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例如,加入“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深入参与国家核电产业发展与威海市核电产业链建设;与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山大-有研稀土磁性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院”;与中航复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精准攻关航空复材领域“卡脖子”技术瓶颈;与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与十余家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海洋牧场项目,为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类似这样的合作在威海不胜枚举,已然成为助推区域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大学精神与城市气质互塑,绘就精致威海人文底色

“这是我们天文台发现的首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也是我国内地高校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威海校区天文台工作人员向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和家长们介绍道。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该天文台通过定期组织观测活动、科普宣传、高端科普讲座等,搭建起学术资源与社会公众的桥梁。

大学与城市的文化融合,既体现于硬件设施的开放共享,又深植于文化精神的相互滋养。威海校区海洋学院组建优秀学生科普讲师团,持续开展“海洋知识进小学”品牌活动。十余年来,已有500多名青年学子接力开展海洋知识科普活动;艺术学院(威海)将海洋气魄、胶东民俗、红色基因融入艺术创作,与山东省军区威海干休所等开展广泛合作,作品多次在威海市各类文化活动中展演展出,好评如潮……

在服务地方与文化传承方面,山东大学威海发展研究院自2019年起围绕威海“精致城市”建设与基层部门合作,以参与式治理发掘社区内生动力;师生与专家学者积极投身文化传承与创新,从创作非遗纪录片登陆全国平台,到牵头编制地方非遗保护方案,再到撰写文旅融合政策咨询报告,助力荣成烟墩角村申报获评2024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大学的身影已深入城市肌理;更有近二十位发研院学者受聘为威海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等有关部门的特聘专家,深度融合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中。

同时,威海丰富的红色资源也为大学立德树人注入了深厚底蕴。学校依托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实践平台,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培育的 “刘公岛开学第一课”“弘扬永怀家国情 坚定青春报国志”系列思政课程等品牌活动获评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推出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和推介项目,打造出校地合作赓续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的思政育人典范。

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到科研成果与企业发展结合;从大学文化资源向市民开放,到城市文化特色向校园浸润;从高校为城市培养输送人才,到城市为高校提供实践舞台——山东大学与威海市41年来书写了城校融合发展的精彩篇章。

从1984到2025,41年的城校融合探索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大学与城市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威海实践”,而今,黄海之滨潮声依旧,玛珈山下的故事仍在续写……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