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里的一座座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在记录着一所所高校走过的知识传承、文化创新历史的同时,也见证着一代代大学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见证着一代代青春力量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青春作为。中国教育报开设“校馆弦歌”专栏,请跟随中国教育报记者的脚步走进一所所高校,在一件件走过光辉历程的馆舍陈列中,感受跃动的时代脉搏。今天,一起探访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和山东大学博物馆→

走进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翻开地球这本“历史书”
岳麓山下,湘江水滨,中南大学潇湘校区内,一座占地2600平方米的地质博物馆静静矗立。作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与中南大学思政研学基地,这里收藏着1.4万余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矿物、岩石、矿石及化石标本,宛如一本立体的地球“历史书”,既承载着46亿年地球演化的沧桑,又镌刻着中南大学地学人代代相传的报国初心。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中新社记者 曾玥 摄
地球奥秘厅中,嫦娥五号带回的珍贵月壤样品十分引人注目。2020年我国实现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后,中南大学获得月壤开展研究。作为决定探测器着陆点的关键人物,学校1981级校友、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成为首批对返回样品着手分析的科学家之一。他作为“月球岩石守护者”的故事,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深刻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矿物岩石厅与矿石矿床厅中,色彩斑斓的矿物晶体与来自全国各大矿山的矿石标本,尽情展现着地球的“宝藏”。
展区内,湖南瑶岗仙钨矿、江西德兴铜矿、云南个旧锡矿的样品依次排开。这些样品背后,蕴藏着中南大学师生为国家找矿、育人的结晶。“找矿工作向来艰苦,这些矿床多位于崇山峻岭或荒无人烟之地,四代中南地质找矿人历经艰苦奋斗,始终走在为祖国找矿事业奋斗的第一线,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大型、超大型矿床。”中南大学教授李欢说。
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熊哲贤曾在新疆参与野外项目,他坦言:“条件虽苦,但想到前辈们的坚守,就觉得这点困难不算什么。”如今,中南大学培养的地质相关专业毕业生大多投身找矿勘查第一线,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
“同学们,你们可能在课上听过这个,知道它叫什么吗?”在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装备厅,万米深海、深地探测的关键装备和材料实物格外亮眼,中南大学教授孙平贺拿着一个老式装备提问。旁边的学生杨浩宇立刻举手回答:“三翼刮刀钻头。”
从老式三翼刮刀钻头到新型靶向钻头的陈列,直观地展现了技术的迭代升级。“老式三翼刮刀钻头和大庆油田开发时用的钻头原理相通,但现在我们研制靶向钻具能实现‘地下导航’,精准找到矿产资源,还可实现不良地质体的精准探查与处置。”孙平贺说。
杨浩宇在靶向钻头前驻足良久:“从普通钻头到智能装备的跨越,让我明白地质人的使命不仅是找矿,更是用科技守护国家资源安全。”
“地洼学说之父”陈国达院士的著作、何继善院士研发的电磁勘探仪器、李建成院士团队的地球空间信息成果依次陈列,学科史厅的展品诉说着三代院士的报国故事。
“我们希望通过这座博物馆,让更多人读懂地球的‘历史’,进一步传承地质报国的精神。”中南大学教授邵拥军说,学校正依托博物馆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更多既懂地质又懂采矿、选矿、冶金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资源安全与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探访山东大学博物馆:
在这里,触摸文化的底气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展厅里,柔和的灯光下,一片长18厘米、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的带刻辞的龟腹甲陈列于展柜中,其上细密的刻痕仿佛仍在低声诉说着华夏文明最初的智慧密码。“这件商代甲骨卜辞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大辛庄村东南的大辛庄遗址,是我在2003年本科实习时参与发掘的。”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常务副院长郎剑锋的手指悬停在玻璃展柜上方,仿佛能触摸到3000年前契刻的温度,“别看它不起眼,这是在殷墟之外发现的唯一一件晚商时期占卜所用甲骨,被称为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发现。”“原本以为历史很遥远,但听到郎老师介绍山东大学博物馆内大量展品源自山大考古团队数十年的发掘成果,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明的接力者。”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大一新生李俊辰说。博物馆的另一角,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杨海燕指着琳琅满目的展品如数家珍:“从龙山文化黑陶蛋壳杯到商周青铜器,山大博物馆陈列的这些展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阐释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实物证据。”
几千年前的水稻种子、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中国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丁公陶文……拥有这些珍贵展品的山东大学博物馆是国内较早建立的综合类高校博物馆之一。2020年12月,山东大学博物馆成功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如今,该博物馆已发展成为集展览、教学、收藏、保护、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
图为蛋壳黑陶高柄杯。 图片来源:山东大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在这里,器物不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穿越时空的文明信使。
“当我站在这里,亲口对同学讲‘山东龙山文化比埃及金字塔还要早’‘4000年前的祖先已经用如此精美的杯子饮酒’,我才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文化的底气。”山东大学数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朱允中被文化的力量触动,报名成为山大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
如果说山东大学博物馆(济南)体现的是山大人对历史的敬意,那么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正在进行的则是一场用科技解码文明的守护。
“像曾侯宝墓M168这类遗存,在野外连续4年科学发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山东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中,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朱磊一边操作工业加湿设备,一边向学生讲解,“我们必须通过工业加湿器、化学方法保湿,保证漆皮的韧性和湿度,为发掘争取时间。”
目前,山东大学已建成全国高校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的考古实验室群,覆盖人类演化、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分子考古等16个方向,实验室总面积超5000平方米,真正实现了“科技赋能考古,数据重建文明”。
“山大的考古学科为博物馆提供学科支撑和研究阐释力量,山大博物馆则成为连接学术成果与社会价值的转换枢纽。”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方辉介绍,“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视野从齐鲁延伸至世界,近年来,山东大学组队赴肯尼亚进行人类起源发掘,赴法国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山大考古人的答案,写在祖国大地上,也写在世界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