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山东大学 第四届新医科人才评价与发展论坛召开

发布时间:2025-09-30 14:45:20 发布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作者:周欣怡

9月28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承办的第四届新医科人才评价与发展论坛在我校召开。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吴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浩,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延安,山东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二处处长刘炳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东大学副校长易凡主持开幕式。

吴臻指出,齐鲁医学底蕴深厚,近年来,学校锚定“健康中国”“健康山东”战略,紧抓首批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机遇,积极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医学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面对新科技革命,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期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广纳智慧,共同为新医科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李志民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高等教育是重要抓手,是推动新医科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关键。他强调,新医科人才评价应坚持破立并举、强化分类评价和注重系统推进,构建“评价-培养-使用”闭环体系,真正让人才评价服务于人才成长与事业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王浩表示,山东省紧扣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依托一流学科建设与平台布局,强化教学改革与人才集聚,医学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山东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国家队”,在全省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本次论坛聚焦人才评价与发展,是推动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的重要举措。山东省教育厅将继续支持高校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为健康山东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张延安表示,新医科建设需面向国家战略与人民健康需求,突破传统学科局限,以“医学+人文”与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推动医学与人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多学科深度交叉,同时需改革人才评价机制,突出临床能力导向。目前,山东省已深化职称改革、搭建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并着力强化基层人才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同时充分发挥山东作为人口大省的资源优势,扎实推进以引才、育才、助才为重点的医学教育人才体制改革。

刘炳宏介绍了山东省人才工作的主要举措与成效。他表示,山东以实施人才工作为牵引,持续壮大战略人才力量;深化“四链融合”机制,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以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评价激励、科研管理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全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山东始终将医科高校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期待未来与各方深化合作,共促新医科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

此次论坛聚焦新医科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发展”全链条,通过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探索符合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路径,为推动医学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主论坛特别邀请了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原主任张学高,四川大学副校长、华西医学中心主任叶玲,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院长柯越海和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学院院长易凡作专题分享。主论坛学术报告环节由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马春红、副院长李岩主持。

张学高作题为《做好评价工作 促进人才发展》专题报告,以直观的数据展现我国卫生健康人才评价项目开展情况及队伍现状,剖析卫生健康人才评价体系需发挥基础性准入门槛、规范性流动培养、导向性持续学习、战略性资源配置作用,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叶玲从四川大学特色人才育引实践出发,以“医学+”驱动学科发展总战略,推进医工融合形成“全链覆盖”的“医学+”重大创新平台集群,通过特色人才育引方案和分类发展体系构筑医学人才发展新高地。柯越海聚焦多学科深度交叉会聚,解读浙江大学在“新医科”背景下,产教融合的“科研-实践”双轮驱动育人模式,培养多学科背景复合型医学人才,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易凡分享了齐鲁医学院人事人才改革探索与实践经验,齐鲁医学院通过推进临床队伍建设,构建“学校+医院”学科、人才、育人共同体,持续推动人才遴选评价改革,完善共享、分类、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医院深度融合,打造“医学+X”多学科交叉研发体系。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