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历史的记忆 文明的课堂

——山东大学博物馆以文博之力,传文明薪火育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5-09-26 08:50:45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王原

   本报记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林竹 王一晗

“这个杯子是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近日,在山东大学博物馆,义务讲解员大学生姚倩给大家讲解一件重如一颗鸡蛋,厚度堪比一张手机膜的文物,这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山东大学考古队在泗水尹家城遗址发现的蛋壳黑陶高柄杯,薄可透光,状若黑玉。

以文化人,向美而行,山大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一处可亲可感的文明课堂。

考古育人 文博启智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山东大学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4万余件藏品,其中90%以上的文物藏品为山大考古系师生发掘。

“在藏品体系建设方面,博物馆以考古学文化序列为框架,系统收藏和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物标本。这些藏品为考古专业教学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学生能够通过实物学习类型学、断代研究方法。”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杨海燕说。

今年迎新期间,山东大学博物馆围绕《百年学府——山东大学校史展》和《文韵齐鲁——山东大学文物考古成果展》连续三天推出固定讲解服务,吸引了众多新生和新生家长。“真切感受到了山大厚重的文化底蕴,希望孩子能铭记校训,努力成为国家栋梁。”来自湖北十堰的新生家长熊先生参观博物馆后说。

敞开大门 服务大众

“日”字像一轮悬空的太阳,“月”字似一弯新月初升,“山”字几笔便勾勒出峰峦叠嶂……日前,在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来参加“溯文”系列教育活动的青少年围坐在一起学习拼合卜骨和卜甲残片。

随着文博热的持续升温,高校博物馆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为此,山东大学博物馆突破传统高校博物馆局限,构建了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24年,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接待观众达21.5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已突破12万人次。”山东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肖贵田说。

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推出的“专家带你看博物馆”系列活动,由考古学家现场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与研究过程,打破了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壁垒;“博物大讲堂”系列讲座则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就最新考古发现与文化热点进行科普讲解,年均举办40余场。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山东大学博物馆还开发了差异化教育项目,面向中小学生的“考古夏令营”、面向社区的“文物鉴赏工作坊”、面向特殊群体的“无障碍导览”等,使考古成果真正服务于社会大众。

文化“两创” 文博出招

“我们选择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出土、现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的藏品‘玉龙’与‘玉虎’作为本次项目的文物设计原型。‘玉龙’与‘玉虎’形象可爱,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在山东大学主办的第一届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决赛现场,由山大学生组建的“遇见山海”团队负责人介绍,团队以文物为原型设计出“玉小龙”金属徽章、“玉龙玉虎”帆布包等文创产品。最终,团队凭此取得赛事二等奖。

此外,基于对山东大学博物馆文物的调研,“遇见山海”团队还创立了“山魂古韵,传承之旅”山东大学博物馆文创项目,通过举办比赛,激发人们对于山东大学博物馆馆藏文物及其背后文化底蕴的探索。

校馆弦歌,文脉相传。作为山东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山东大学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览、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将博物馆打造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平台。“山大博物馆将继续深化考古学研究与博物馆实践的融合,持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为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方辉说。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