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重走山东新闻干部“北上南下”之路第二站——南京:学习先辈精神 感受党性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11 09:01:53 发布来源:大众新闻 作者:

为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党支部作为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在继6月12日至14日赴杭拜访山东南下新闻干部谷云冰先生及其同事、学生后,再次开启重走山东新闻干部“北上南下”之路的第二站——南京。

7月21日至23日,团队成员高级工程师徐迎春、博士生刘林和硕士生周旸围绕山东南下新闻干部赴南京办报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采访调研活动,并前往新华日报报史馆参观学习。

早在南京解放前,中共中央就根据形势的发展,在准备军事上夺取南京的同时,对南京解放后的接管工作也作出具体安排。抽调原豫皖苏边区、冀鲁豫边区、冀中、皖西等地准备随军南下的干部和因身份暴露而从南京地下党撤出的干部共同负责南京的接管工作,他们于1949年3月中下旬陆续到合肥集中,4月初正式命名为金陵支队,由宋任穷负责领导。

在金陵支队中,有一支专门负责到南京办报的队伍,其中便包括从山东出发,由李力众领队的近30名来自济南《新民主报》《新潍坊报》以及华东新闻专科学校的南下人员。山东新闻干部在《新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石西民的带领下,积极筹备出报事宜,推动了《新华日报》的顺利出版。1949年4月30日,仅仅在南京解放后的第八天,《新华日报》复刊。

徐迎春、刘林、周旸在新华日报报史馆合影

报纸复刊后,由于形势发展和革命工作需要,李力众在《新华日报》短暂工作几个月后,又带领部分山东新闻干部参加西南服务团,进军大西南,为开辟西南地区新闻事业奉献力量。除此之外,以李承邰、邵树文为代表的留在《新华日报》的山东新闻干部也积极投入工作,助力南京新闻事业的发展。

李承邰1929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南下南京之前,他曾在济南所办的华东新闻干部学校进行短暂学习。初入南京《新华日报》,他在经济组担任实习记者。直到这时,他才察觉在华东新闻干部学校的学习是十分难得的,他在《编海学泳》一文中感慨道:“华东新闻学校校长是新闻界的老前辈、全国闻名的老报人恽逸群,教师也都是解放区的老记者,是他们给了我革命新闻学的启蒙教育。”可见,以华东新闻干部学校为代表的山东红色新闻教育为干部南下办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初入报社担任经济组见习记者,到成为助理编辑、正式记者,李承邰凭借出色表现,陆续担任《新华日报》编辑部工业组副组长、《新华日报》评论处和记者处处长、《新华日报》社编委、副秘书长、秘书长,还曾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以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殊荣。而这些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他本人不懈的努力。曾和李承邰一同供职于《新华日报》的吴友松说:“他总是一丝不苟,很认真。”

吴友松接受采访 周旸摄

在南京《新华日报》的山东新闻干部中,邵树文是南下经历极为丰富的一位。在前往南京《新华日报》之前,他曾参与创办中共徐州市委机关报《新徐日报》,之后便多次南下,参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和《福建日报》的办报活动。谈及多次南下的经历,邵树文认为,“山东老区的人,受到党的教育最长最多。”他本人亦是长期深受解放区党的教育。因此,面对多次南下的实际需要,他说:“党需要我去,我就去,从来不讲二话。”而邵树文对党忠诚这一信念也在家庭中得以传承。邵树文二儿子邵宁说:“我父亲的一个终身的信念是:对党忠诚,相信党,相信国家。”

邵树文接受采访 徐迎春摄

邵树文一家 从左至右:二儿子邵宁、邵树文、妻子董静云、三儿子邵波

通过此次采访调研活动,项目组成员进一步了解了山东新闻干部南下南京办报的光辉历程,深刻感受到山东革命老区党员干部的精神品质。项目组将继续跟随山东新闻干部的步伐,走好“北上南下”的每一站。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