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推动文旅产品体验化转向

发布时间:2025-09-09 10:26:34 发布来源:社会科学报 作者:徐凤增

国家数据局近日发布的信息显示,当前全国5A级旅游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已达100%。数字化已成为激活文旅大消费的重要引擎。随着《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政策的陆续出台,鼓励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深度应用将有助于推动文旅消费业实现进一步升级。

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文旅产业正迈向“数字赋能”的发展范式,数字化已成为激活文旅大消费的重要引擎。其基本逻辑是通过数据要素重塑文旅供需新格局,激发旅游消费新潜能。需求是供给的出发点和归宿,回答了“为什么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而有效的供给又能激发和创造新的需求。

在需求侧,“数字赋能”范式通过精准捕捉游客需求,推动其从“未知、模糊”到“被清晰洞察、被精准满足,甚至被创造”,实现游客从“潜在需求”到“现实消费”的完整转化。其一,数字技术使文旅企业在对接游客消费倾向、体验感知、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容易“精准触达”。其二,算法推荐破解游客“选择困难”。其三,短视频沉浸式叙事场景激活游客消费冲动。诸如江苏 “苏超”、贵州榕江“村超”、山东淄博烧烤等活动的现场直播与短视频传播,已成为撬动旅游流量的核心引爆点。这类数字内容通过具象化呈现,将游客抽象的旅游诉求转化为可感知、可触碰的场景体验。观众既能通过直播实时感受赛事的热烈氛围,又能借助短视频片段直观领略美食的诱人质感,从而激活消费冲动,催生出强烈的出游需求。

在供给侧,“数字赋能”范式通过深度解码游客的多元需求,推动文旅产品从同质化向体验化创新迭代,同时驱动服务流程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升级,进而全面激活文旅消费的潜在动能。

首先,通过技术驱动深挖游客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以沉浸式、交互式重构游客新体验范式,增强情感共鸣。比如,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将静态的自然风光、历史故事、建筑遗产、特色美食等资源转化为可交互、可感知、便于分享的立体场景。在山东泰山石敢当景区,裸眼5D飞行影院飞“阅”泰山项目借助巨型球幕投影技术,带领游客时而穿越深邃峡谷,时而翱翔山巅云海,在虚实交织的沉浸体验中,触摸到泰山的巍峨肌理与草木细腻,亦能亲历千年岁月的沧桑变迁与辉煌印记。

其次,文旅产业供给端深度践行服务主导逻辑,通过从“生产者中心”的单向输出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响应,推动产品设计从标准化供给转向对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深度适配与动态满足。针对Z世代群体,湖南旅游集团推出生活方式酒店品牌“万墨VANMO”,重视满足新生代追求多元生活的需求,倡导“国潮美学、社交磁场”等理念,创造探索灵感的旅居空间站。

最后,数字化通过优化服务流程,一方面可以减少顾客消费等待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延长游客消费时间和消费链条。铁路12306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页面响应时间压缩至1.2秒以内,彻底终结了“春运抢票卡顿”的历史,也彻底改变了铁路票务的底层运行逻辑,在改签、退票、发票开具等环节提升了游客的出行效率。在消费链延长上,上海迪斯尼乐园的“魔法手环”通过记录游客偏好,智能推送适配其兴趣的演出预约提醒、角色互动机会等个性化服务,既增加了人均停留时长,又衍生出新的消费项目。其本质是通过降低游客服务等待成本,从而有效释放游客因流程烦琐而被抑制的潜在消费意愿。

数字化赋能重塑文旅供需格局,在激活消费潜能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治理挑战。文旅产业的数字化治理既非对游客消费需求的压制,又非对产业创新的禁锢,而是通过为创新活动划定清晰的安全边界,在规范与活力的动态平衡中,推动文旅大消费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增长。

首先,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首要挑战。我们曾做过客人对酒店人脸识别系统在安全性、隐私保护关注方面的研究,发现客人在面临系统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做比较选择时,优先选择隐私保护。目前酒店行业已经取消了入住登记强制性人脸识别的要求。

其次,尽管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技术普惠性不足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同样值得关注。有调研数据显示,尽管60岁以上老年人网购率已达69.8%,但仍有近三成老年人未能跨越数字门槛完成网购,而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也使得农村老年群体的网购障碍更为突出。这一现实凸显出,数字技术应用的推进必须兼顾不同年龄层与地域的适配性,在技术创新中坚守“包容性增长”原则。

最后,需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数字治理实践以提升效能:通过推广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景区能耗动态调控,依托 “区块链碳足迹”系统追踪文旅消费全链条的碳排放数据,在技术赋能中推动文旅消费从 “高碳粗放”向“低碳集约”转型,形成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