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儿综合楼7楼,高精尖的仪器不时响起。这里在外人眼中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重症医学科病房。
重症医学科又称ICU,因为时刻与死亡斗争,它被认为是“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被寄予生的希望的港湾。
8月4日下午2点,“80后”科室主任王昊正在病房中与几名年轻医生讨论患者病情。外边的走廊上,聚集着许多静静等待的疲惫家属,眼睛时不时看向紧闭的大门,期盼传来好消息。
人们深知,在这扇门后,是全省最顶尖的重症团队之一,拥有最好的设备和医疗技术。众多重症病人及家属带着最后的希望,从各地奔波辗转而来,寻求一线生机。作为这个团队的“掌门人”,王昊的医疗决策不仅关乎患者性命,甚至影响着一个个家庭的命运。
2009年,王昊从山东大学毕业,进入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16年间,他从新人医生成长为医院为数不多的“80后”科室负责人。
“进入ICU的病人如同溺水者,求生的本能让他们紧紧抓住任何可能的希望。我们就是他们最后的依靠,我们绝不能放弃!”王昊告诉记者,患者和家属以性命相托,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时刻全力以赴。

“重症医学是生死的的最前线,我们每天都用专业与坚守为生命争取每一分希望,”王昊说,“必须谨慎再谨慎,因为一瞬之间,就可能错过挽回生命的最佳时机。”重症医学科的工作要求极高,压力巨大,常常需要24小时守护在病人床边,每天的工作状态如同战斗。
在王昊看来,这份职业的最大挑战在于直面患者与家属的生死离别,而最大的回报和意义,就是把濒危的生命从死亡边缘拉回。
令王昊印象深刻的故事很多。十多年前,重症监护室曾接收一位三十岁的患者,当时患者已经多器官衰竭。求生的本能让他一开始紧紧抓住王昊的手,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王昊连续12小时守护在患者床边,随时救治,一直到凌晨4点,陪他一起闯过了生死关头。当病人苏醒、生命体征平稳的那一刻,王昊自己也无比欣喜和激动。
如今十几年过去,王昊已经是一个200多人团队的领头人,面对的是更多的急危重症患者,责任更重,挑战更大。多年来,他和团队成员一起,见证了这个学科的发展进程,也救治过十余万名患者。
“来,我们打个针。”下午4点,在病床旁,不时有医护人员给患者做对症治疗。旁边的高精尖设备飞快运转,有的维持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另一些则暂时替代衰竭的器官功能,为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窗口。
病床上,一位头部严重外伤的中年人侧躺着,头部几乎全部用纱布包裹起来,在精心的照护下,他的生命体征十分平稳。隔壁病床上,一位刚经历了癌症手术的老人终于缓缓睁开眼睛,她戴着呼吸机无法说话,满眼感激地看着医护人员。这也是王昊最欣慰的画面之一。
在王昊看来,ICU就像医疗系统的“特种兵”,不仅在日常救治中面临众多危重病人,在抗疫、地震、洪灾等重大公共事件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关乎千万人的性命。因此,多年来,王昊非常重视科研,带领团队一步步在医学技术上攻坚克难,不断前行,取得了许多突破。
“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同时也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强化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不畏艰苦,不畏困难,把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做得更好。”王昊说,自己将带领团队聚焦ECMO以及重症感染、脓毒症等前沿领域,继续攻坚克难,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平台,培育更多科研创新人才,研发重症救治的新技术,让更多病人受益,挽救更多家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