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玉国:给心脏“治未病”
“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工作压力大等,都是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近年来,我国急性心源性胸痛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7月15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齐鲁楼一层的心磁室,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急诊医学科学术带头人陈玉国教授告诉记者,提早筛查、控制高危因素,对于急性心梗等心脏疾病的早诊早治非常重要,“这间心磁室就是为此而建”。
陈玉国说,这是一种比心电图灵敏度更高的检测方法,能够实现超早期识别疾病风险。“比如一个病人胸部不舒服,做心电图还没有明确诊断,就可以通过对心脏磁场的检测,捕捉到心肌缺血损伤的早期信号。”目前,齐鲁医院已主导建立了全球最大心磁科研数据库,54家医院参与零磁医学验证,心磁数据采集病例超过11万例。
“时间就是生命,在急诊领域更是如此。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而言,抢救时间必须以秒计算。”陈玉国说,能够在早期甚至超早期找到病因,减少急性心梗和心脏骤停的发生,一直是急诊人不变的追求。
20世纪80年代,我国急诊医学还处于学科发展初期,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即便是齐鲁医院,急诊科除了科主任,也没有几个固定医生,只能依靠其他专业医生临时轮转。出于医生的责任感和治病救人初心,刚工作不久的陈玉国毅然从心血管内科来到急诊科,挑起急诊科建设发展的重任。
作为医学界的“特种兵”带头人,在急诊一线工作30多年来,陈玉国无数次面对生命危急的病人,与死神争分夺秒。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全国第一家胸痛中心,提出胸痛救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方针,创建了适合国人的胸痛危险评估技术和心脏骤停救治技术体系,能提早4小时预警不良事件发生,使急危重心血管病病死率降幅达58%。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心脏骤停队列(55万例),发布该领域首个国家标准。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零磁医学概念,牵头筹建山东省零磁医学重点实验室,进而获批建设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并与房建成院士团队联合自主研发了国产化心磁功能成像设备,大幅提高了急性心梗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陈玉国始终秉承以病人为核心的急诊救治理念,革新了急诊布局:纵向推动急救战线前移,打造社区、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横向联合多学科协作,引领以病症为中心的急诊新格局,开创了“纵横轴线交互、快速诊断评估、精准高效救治”的大急诊急救体系,被国家卫健委采纳并在全国1150家医院推广。由他主持修订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也为我国急诊医学科规范化、均质化、体系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