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让知识之钥开乡村振兴之锁——山东大学派驻确山县三里河街道老臧庄社区第一书记张力勇驻村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5 16:54:50 发布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作者:王新立 张新义

2023年9月以来,山东大学派驻河南省确山县三里河街道老臧庄社区第一书记张力勇,以饱满的热情融入社区,以高昂的激情投入工作,以炽热的真情贴近群众,发挥高校优势,积极担当作为,以知识之钥,打开乡村振兴之锁,让老臧庄步入乡村振兴的崭新征程。

4a71859077ff74f092aec393391fe0f.jpg

“把准脉” 摸清乡村振兴的“痛点堵点”

张力勇从到村的那天起,用3个月的时间细致遍访社区14个居民组,记了3本民情日记。张力勇翻开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村民的诉求:“臧学文患肝癌,需定期送药”“胡庄组路下雨就泥泞,群众出行难”“红薯丰收了,但卖不上价,储藏还容易烂”......

张力勇的“把脉”聚焦了三个维度:

——看党建“根基”。社区党支部凝聚力不强,党员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乡村振兴,党建是‘根’,根不壮,‘苗’难长。”采访中,张力勇说。

——摸产业“家底”。交通便利、水土洁净、适合发展绿色农业的老臧庄,当时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小麦玉米亩均收入不足2000元,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

——察民生“短板”。群众出行还存在断头路,小学教师公寓漏雨、教学设备陈旧......

“把脉”结束后,张力勇在笔记本上写下“诊断结论”:“老臧庄的问题,是‘守着好资源不会用’。破解之道,需要以知识的力量激活党建、产业、民生‘三驾马车’,把本地特色变成产业优势,让民生短板成为振兴起点,构建乡村振兴闭环。”

“开良方” 给出“三核驱动”的“诊疗方案”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要求。张力勇根据二十字总要求,结合老臧庄实际,构建了“三核驱动”方案:

——党建为核,筑牢治理根基,让支部成为“主心骨”。张力勇提出“双统一、双促进”模式——党建与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统一落实,用产业成果检验党建成效,以党建成效推动产业升级,在强班子、树标杆、筑阵地方面持续发力。

为建强班子,他倡导规范“三会一课”,把学习会与产业研讨会有效结合;培育后备力量,确定入党积极分子12名、确定发展对象4人、预备党员1名、转正党员3名;党支部由“三星”晋位“四星”,成为全县标杆。为树立标杆,建立党员包片制度,党员结对帮扶63户脱贫监测户,形成“党员包片、群众抱团”格局。为筑牢阵地,打造“红色议事厅”,全年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产业为核,注入科技动能,用科技激活“田资源”。

在张力勇看来,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引擎’,必须立足本地特色,注入科技含量。

为促进绿色农业升级,他张力勇经过不懈努力,争取930万元资金,建成“为农服务中心”,引入山东大学仓储技术,使粮食损耗率显著降低。与“岗杠地红薯姐”企业合作,流转土地800亩种植高附加值红薯,开发粉条、冰薯等产品,带动50余脱贫户、监测户家门口就业,带动村集体增收。同时,他利用山大科研优势,推动研发药食同源产品,借势“千珍万确”品牌打造老臧庄特色。

为实现特色养殖破局,张力勇结合当地水土、气候等条件,深入研究市场资料,多次邀请专家实地考察指导,对接山东相关的专业企业,制定了“生态种鸡+高品质信鸽的双羽经济策略”。如今,社区拥有5000余只采用“跑养+益生菌”技术的生态种鸡,市场供不应求。在可容纳2万羽信鸽的高标准养殖场内,1000余羽幼鸽健康成长。“我们的信鸽品质好,可创收可参赛,还能打造出‘养殖+赛事+旅游’产业链,预计2025年增收20万元。”张力勇介绍道。

为推动新兴业态创新,张力勇借鉴学习蟋蟀产业成熟区的经验,组织村干部先学先试,共同发展斗蟋电商,并推动建成驻马店首家蟋蟀市场。预计产业初期即可带动村民在“轻参与、稳增收”基础上平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张力勇还将个人两年6万元驻村工作经费全额用于购置直播设备、电商培训器材等,开设“老臧庄知识讲堂”,培训村民直播技能,每月为村民授课,内容涵盖农业技术、电商运营、法律常识,培育出6名“乡村致富带头人”。

——民生为核,绘就幸福底色,让发展成果“暖人心”。

“振兴不只是看数据,更重要的是能看到群众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笑脸。”张力勇说。两年来,他运用家传中医知识免费治愈村民面瘫4例、带状疱疹5例(如村民臧水成突发面瘫,经他提供中药方15天康复),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自带药方的书记”;2025年4月,当得知村民臧水成家因意外失火烧塌两间瓦房,他立即协调资金,组织力量,协调专家为失火村民设计重建方案,仅用一周完成灾后重建。

在张力勇的推动下,老臧庄民生工程实现大跨步提升——

硬件提质:争取资金修建1500米水泥路,解决750名群众(含脱贫人口27人)出行难;申报安全饮水项目,引进50万元铺设1600米主管道,为565户安装智能水表,让村民喝上薄山湖放心水。

环境塑形:争取180万元(县60万+市70万+县50万)建设2个笼式运动场(1400㎡)和3条健身路径,安装健身器材26组。推动社区获评河南省“六美庭院”示范社区,两户获评省级示范户。

教育赋能:在确山七小建立确山县首个“山东大学科普教育基地”,为老臧庄小学累计捐赠图书1400余册、文体教具200余套、鞋类150双(价值10万元),协调捐赠60万元科普设备。申请3万元修缮小学教师公寓漏雨。重启“从大山到山大”游学活动,先后组织60名确山学子走进山大点亮梦想,让孩子接触前沿科技,让科技种子扎根童心。

文化惠民:连续两年组织 “龙凤呈祥福字到、鲁豫戏珠共贺春”、“山舞银蛇、春回大地” 送春联送福字等活动,惠及村民 2000 余人,推动移风易俗,社区荣获2024年省级示范 “四组一队” 荣誉称号。

看疗效” 取得实实在在的“田间成果”

如今的老臧庄,已悄然变了模样:为农服务中心机器轰鸣,笼式运动场内叫好声不断,科普基地里孩子们神情专注,“六美庭院”外广场舞乐曲欢快……这些变化,是张力勇以“党员的执行力+学者的创造力”交出的答卷。

——党建引领焕发“新活力”。支部晋位升级,党员带头作用凸显,纠纷化解有力(50余起),党群关系紧密。

——产业发展闯出“新路子”。为农服务中心带动增收,“双羽经济”(种鸡、信鸽)和斗蟋电商拓宽致富渠道,村民年均增收显著,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5万元,增长近3倍。

——科技赋能结出“新果实”。引进确山县首位入站博士后,促成学院与企业确立4项科技帮扶攻关项目,助力恒久制动双金属复合制动盘项目荣登《河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实现确山县该领域“零突破”。农田传感器、智能保鲜库赋予传统农业科技感。

——民生改善温暖“百姓心”。“以前愁路滑,现在水泥路平;以前怕水脏,现在龙头一拧就出清水;娃娃们在学校能用上显微镜看世界了...”村民们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出行畅、饮水安、环境美、教育优”新生活的幸福感。每年中秋节和过年前,张力勇都会提着米面油,一户一户走访慰问63户脱贫监测户,很多村民开心地给他说着家里现在的好日子,不舍得松开紧紧相握的手,想留他吃饭,他总是笑着婉拒,心里装着下一户的冷暖。截至2025年7月,社区实现“零辍学”、“零返贫”,住房安全有保障(排查46户,维修4户),合作医疗缴纳率达95%,养老保险征收率95%以上。

奉献无言那些刻在土地上的担当印记

“把驻村当故乡,视群众为亲人”,个人事迹被河南广播电视台《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驻马店市《第一书记风采》等专题报道,广泛传播。驻村工作的诸多艰辛,张力勇很少主动提及,但很多让村民们难忘的片段,早已刻印在人们心中——

病痛中的坚守:2024年的探亲假期,在妻子的催促和陪伴下,他终于去医院看了让他夜不能寐的牙疼问题,但一听医生说需频繁复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让医生不解、妻子心疼的拔牙手术。术后第二天凌晨,他顾不上仍肿着的牙,立刻开车返村,途中车胎被扎破也未曾停下,历经九个半小时颠簸到村后,第一时间是去脱贫户家里看刚种下的红薯苗长势情况,村民惊讶地发现了他嘴角有处暗红色的血痂,他却笑说:“人忘了喝水,只会渴一阵儿,地要是浇水不及时,可是会耽误一季的收入呀。”因水土不服,他患上严重特应性皮炎,宁可每天服药抹药,也不听从医生劝告去住院治疗,总是笑笑说“等忙完这一阵儿再说吧”,却从未因此耽误一次走访或会议。

危急时的担当:2024年11月12日傍晚,他发现村庄旁大沟突发火情,天干物燥火势蔓延极快。他第一时间组织人力扑救,因发现和处置及时,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

乡亲般的深情:他视社区困难群众如亲人。新庄村村民臧学文患肝癌,他常去探望并赠送日用品。2024年底臧学文不幸离世,张力勇按照当地习俗全程参与。他说:“看到村民憨厚的笑容,家属感激的眼神,感觉一切付出都值了。” 对于长期瘫痪在床的臧存良家属,他个人掏腰包购买慰问品并送上300元现金解燃眉之急,后续又帮助争取帮扶政策。

舍小家的抉择:驻村一年半,家中四位老人先后住院四次。面对“忠孝难两全”,他毅然选择扎根基层。母亲因视网膜静脉堵塞和白内障需连续三次手术,他满怀愧疚却无法在旁尽孝,他在视频里安慰着麻药过后的母亲,挂了电话后,他转身走进正在施工的饮用水管道工地,泥泞的脚印里仿佛积着的是自己没擦干的泪。家庭重担全落在妻子肩上,但妻子高烧时,他也只能在电话里诉说惦念。“每次回家都尽可能多干家务,多陪在身边”,是他对家人最朴素的弥补。

来到确山驻村后的张力勇,对自己的名字也有了新的理解——“张”是张开双臂拥抱乡村,“力”是聚科技活力激活动能,“勇”是勇担党员使命深耕基层。他认为,驻村工作不仅要用党建理论夯实治理根基,更要发挥“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知识分子担当,通过高校资源引入破解产业技术瓶颈,以知识传播激活村民内生动力,最终实现“理论研究---技术转化---产业落地---民生改善”的驻村工作闭环。

张力勇站在为农服务中心的烘干塔前,望着远处的红薯地说:“乡村振兴就像种红薯,得先把根扎深(党建),再把藤理顺(产业),最后才能结出甜果实(民生)。作为高校派驻干部,我们的使命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让土地增产、让群众增收的力量,让知识真正赋能乡村振兴。”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