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石,公房资源既是学科发展的物质载体,更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然而在不少高校,公房资源“重配置轻监管”“重使用轻规划”问题日益凸显,出现供需匹配失衡、实验室多用混用、权属管理松散等问题,应如何充分释放公房效能?
近年来,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坚持问题导向,秉承“守正创新、卓越求实”院风,创新实施“人事分离、分类管理、权责统一”改革方案,形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三维治理”新体系,有效化解传统管理中存在的“占而不用”“移而不退”等难题。
前期,学院通过建立“需求-配置-评估”动态循环机制,将全院公房空间划分为三大功能模块:人员(研究生、教师工作室、行政办公室)、公共服务(学术研讨室、报告厅等)、科研平台(科研与教学实验室)空间,其中研究生工作室与公共空间、教师工作室与行政办公区、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各占25%,实现“教学科研并重、动态平衡发展”的空间布局。
在破解“公房姓公”难题上,学院以“定权责、强约束、促流转”为原则,通过“定下来”与“管起来”协同推进,实现公房资源权属清晰、管理规范、流转高效。通过“定下来”明晰权责与流程,依靠“管起来”进行刚性约束,强化执行与监督。
在物理空间重构基础上,学院构建起“云上+线下”的智慧管理系统。通过三大信息化平台实现管理革新:公房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公房-工位-人员”对应关系,学术研讨室预约系统实现门禁与预约联动,科研实验室系统集成大型仪器预约、安全监控等功能。安全管理同步升级为“科技+制度”双保险,科研实验室实施透明化改造,公共空间实行权限分级管理,配备智能门禁、全景监控系统。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通过系统性改革创新,实现公房管理效能与学科发展双促进。学院以“1+N”模式统筹规划,集约调整出2300㎡实验空间,重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公共技术实验平台,形成“重大需求导向、学科交叉支撑”的有组织科研新范式;完成72间教师工作室、732个研究生工位及27个科研实验室等215处空间统一管理,依托线上预约系统两年累计实现1万余次资源精准配置,师生服务响应效率显著提高;安全管理全面落实“三化”标准,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形成“空间可拓展、使用可追溯、安全可保障”的现代化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