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蔡宇丹
7月17日,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579)科创板鸣锣上市仪式在济南举行。这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所属企业首批、山东省软件产业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也是济南市第3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

这些年,这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中国首张区块链营业执照、中国首张医保电子凭证、企业开办全国最快速度、全国最小市级人社服务大厅、中国首个上云的大型政务信息化系统、全国最大的用电信息采集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全国首个区块链疫情防控省级地方标准,全国首个省级“人社链”……
山大地纬正式登陆科创板,意味着山东大学精心打造的“山大系“又多了一家A股上市公司。在城市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踏准新技术风口,抓住资本市场红利,以山大地纬为代表的“山大系”企业品牌的崛起,如何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济南注入驱动力?
走出山大校园,这是一个里程碑
2001年,当山大地纬搬出山大校园,迁址到济南高新区产学研基地一个1500平方米的独栋小楼时,大家以为这个能容纳150人的小楼,应该能用很长时间。
事实上,这个“很长时间”并没有持续很长,两年后,小楼就装满人了。到现在,山大地纬员工已经达到1300多人,这个规模在山东软件企业中位居前列。
“从山大校园搬出来,走进社会,这是山大地纬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把企业做到上市,这是山大地纬初创团队的梦想。”山大地纬总裁郑永清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说。
这家1992年成立的公司,董事长李庆忠、总裁郑永清等12名初创成员,都是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软件教研室的老师。
在山大校园里的9年,这家校办企业一直延续着最标准的产学研模式,不需要做市场,都是企业或单位找上门来,教授们做开发。这期间,IT应用软件服务需求量猛增,山东电力、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继找上门来。在这两大领域客户信息化需求推动下,催生出山大地纬的两个看家产品——
一个是智能用电,2013年,山大地纬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用电信息采集平台——山东省级集中电力用户用电采集系统,加上在重庆、陕西、江西等省市的应用,相当于管理中国1/8用电信息。依托对用电大数据的洞察,这个系统实现了电力负荷预测分析、反窃电概率预警分析等多个数据智能应用。新冠疫情期间在调度济南企业复工复产上还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智慧政务方面,山大地纬的一体化政府服务产品迎来了“放管服”改革红利,在山东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后,其智慧人社产品目前覆盖了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
在医保领域,山大地纬的医保结算系统覆盖了山东80%的定点药店和定点医疗机构,保障118亿人次年结算量;在109家医院上线的诊间结算平台用智能化代替人工,将患者就诊次数从9次减少到4次。
抓住新三板红利,150名骨干获股权激励
2011年,在营收达到一定规模后,山大地纬启动上市准备,这一次,山大地纬要抓住资本市场的红利。
这中间牵扯到复杂的企业改制。山东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校办企业,尽管山大地纬当时只有100多人,但也属于央企,改制流程非常繁杂,要经过财政部和教育部严格审核。等到2013年山大地纬完成改制后,中国资本市场正遭遇堰塞湖,排队等待过会企业接近1000家,要消化这些企业也要等三四年。
当时,山大地纬已进入创业板辅导期。管理层随即做出决策:与其等堰塞湖分流,不如先到新三板试试水。2015年2月,山大地纬在新三板挂牌。
全国股转公司数据显示,2019年6月末,新三板平均市盈率为19.73倍,平均融资2.32亿元;在新三板最受追捧的2015年,平均市盈率曾达到56倍。
郑永清透露,山大地纬在新三板一共融资四次,金额达5.27亿元,融资规模在平均值之上,最后一次融资达到50倍市盈率,这个数据远高于创业板。
新三板起到的不仅仅是募集资金的作用,整个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2015年开始,山大地纬相继引进了中国人寿、山东华宸等战略投资者,山大持股比例从2015年的51%降至上市前的32.87%。山大地纬的股权结构得以优化,战略投资者对山大地纬的业务扩展以及转型起了很大作用。
最关键的是,通过新三板,山大地纬成功实施了股权激励,150名骨干员工每人都获得了大小不等的股份,大大提高了团队稳定性,牢牢掌控了科技公司最核心的人才资产。
抓住放管服改革红利:营收2亿,敢拿3000万做研发
山大地纬招股书显示,目前管理层及核心技术人员17人,其中肖宗水和史玉良两位专家身兼“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和“泉城特聘专家”,这些核心人才在数据库、软件工程、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云计算等领域具有专长。
从2017年至2019年,山大地纬研发投入占比均超过14%,2019年达到15.68%。这个研发投入比意味着什么呢?它比2019年山东百强企业中研发投入比最高的浪潮集团高6个百分点。2019年,来自山大地纬核心技术收入的营收占比达到62%,毛利占比达到86.46%。
这样的研发投入强度,使得山大地纬在产品创新上远远领先同行,创下多个全国纪录。山大地纬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支撑平台”,一举突破限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用“工厂化”模式大规模、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软件,开发运维效率最高可提升70%。
山大地纬仿照工业流水线模式,把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融合在一起,将政务审批以自动化流水线的模式来进行,以数据传递代替数据共享。2015年10月,威海市社保局在全国第一个使用山大地纬开发的智能自动化流水线技术,使得威海市社保局的服务窗口从72个减少到8个,成为全国最小社保审批大厅。
2018年9月3日,济南高新区行政服务与审批管理局把这套技术用在企业开办“一次办好”上,创下“一次办好”全国最快记录——47分钟,而山东省当时规定时限是3个工作日。
“创新总是出现在改革动力最强的部门。”郑永清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说,山大地纬以前只是一个地方性小公司,外面的上市公司进山东来抢业务,我们客户关系再好也不行,逼着我们创新,2013年砸了3000万研发出这套智能政务系统,在一个单项产品这么大投入,对一个当年营收才2亿的地方公司而言,不啻承受了巨大压力。
2016年放管服改革全面展开,这套智能政务系统先后在安徽、深圳、威海、衢州等50多个省份和城市投入使用。从2016年开始,山大地纬营收一年上一个台阶,2018年营收增长近9000万。这一年,这款帮助提高中国政务服务质量的政务软件系统被全球顶级人工智能学术组织AAAI评为全球最佳创新应用奖。
郑永清说,放管服改革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领域,谁方案适合,谁就能成功,这就给很多公司带来机会。
2018年,拥有1200万人口的深圳智慧人社大单,就“砸”到了山大地纬这样一个山东公司头上。
走出山东,与浙大网新、东软正面竞争
2015年进入新三板后,山大地纬制定了10年规划。2015-2018年为跨越跑阶段,实现营收翻番,成为山东IT企业领军企业;2019年-2022年为蓄力阶段,保持营收规模增长,重点解决企业短板;2023年-2025年为腾飞阶段,要成功转型为软件服务商和人工智能服务商,在这些领域成为国内领先企业,与东软看齐。
为什么要用四年来积淀和蓄力?
郑永清坦言,山大地纬在产品解决方案,在技术上的竞争力与同行相比具有优势,但作为学院派,销售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弱些,山大地纬要走向腾飞,必须要构建一个全国性的市场体系。
“中国的高校企业,一个东软,一个是浙大网新,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郑永清说,山大地纬才十几个人的时候,就同他们竞争,一直竞争到今天。
2018年,山大地纬进入浙江市场,在智慧政务领域,跑到浙大网新的家门口,和它抢单子。
浙江的放管服改革在全国领先。在衢州和绍兴,同时和山大地纬竞标的,还有东软、上海万达,浙大网新这些主要竞争对手。
在绍兴,山大地纬的医保产品夺得全国地市医保局成立后的第一标;在衢州,实现了全国第一家医保结算系统上阿里云部署。通过这次合作,山大地纬展现了在云迁徙上的技术实力,也因此成为阿里云极力延揽的生态合作伙伴。
山大系崛起:这是最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城市,也是山大地纬的“母体”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的主战场。
今年3月,山东大学与济南市进行了深化校地合作签约仪式。“目前,我们正在谋划打造全面服务山东的‘山大系’,山大地纬就是山大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去年7月,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现在,区域竞争带来了越演越烈的人才大战,这个时候,户籍留人房补留人,都不如产业留人!像山大地纬这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将发挥巨大的吸纳作用。现在,围绕市场需求,山大地纬通过导师带研究生的方式,培养优秀的苗子,把山大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毕业生留下来。
今年7月,山大地纬与阿里云、海康威视、浙江大华等并列,成为济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首批技术服务供应商。这样一个身份认证,不光给了山大地纬这样的本土企业以产业发展空间,也给了人才在企业成长的空间。
在济南高新区,从5A政务服务模式,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证照系统上线,山大地纬的多项创新性产品和服务应用于高新区的政务场景,创下多个全国第一。2018年,济南高新区GDP首次突破千亿,对济南市增长贡献率超过28%,在全国168个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历史性地升至第11位,位列全省第一;2019年,济南市高新区GDP增速达10.5%,是济南市增速的1.5倍。“一次办好”政务改革释放出的价值,显示出技术创新的巨大驱动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注意到,打造山大系品牌,服务济南高质量发展,被山东大学视为“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名校名城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在这样的战略选择面前,“山大系”校企品牌必将扮演重要角色。
这样的案例已经被多方验证过。作为中国最大校企,清华系堪称众多高校系产业资本中的航母,清华系旗下三大资本运作平台同方系、紫光系、启迪系共同构筑起集成电路、环保、金融等领域的产业格局,去年青岛市以平台思维整合各方资源,引进启迪控股这样大的科创平台,3个月就在青岛落地69个项目。而浙大系更是被誉为浙江创新创业“新四军”中一支重要力量。
从2018年开始,全国高校系统经历了一轮校企分离改革浪潮。2019年12月,山东大学将持有的山大产业集团(含所属企业)100%股权无偿划转给省国投,包括山大华特在内的47家校企成为山东省国资委旗下公司。
截至2018年底,山大系企业资产总额67.62亿元,净资产49.97亿元,营收33.93亿元,净利润5.28亿元,全年纳税5亿余元。
“山大系“已渐成气候。除了山大地纬和已归属山东省国资委的A股上市公司山大华特外,山大欧玛正在冲刺创业板,包括山大鲁能、山大电力、山大生殖、山大奥太、山大华天在内的一批企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业务板块涵盖信息、软件、医药、材料、制造、环保等领域。
目前,山大电力参与了国家电网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充电站、核电站建设布局,成为电网电动汽车行业充电站整站建设前三甲企业;山东奥太机器人弧焊系统广泛应用于西气东输电、动车高铁、航空航天航母重点项目;山东华天研发生产的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回馈装置,服务济南地铁,合同金额近1亿元,轨道交通产品已经在北京、上海等10余个重点城市的近40条轨道交通线路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注意到,归属于山大资本的这些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山大优势学科紧密关联,能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成为高校倾听市场隆隆炮声的第一战场,这些极具成长性的优质企业强有力地拉动了山大系的品牌和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力。
而山大这座百年名校的创业创新火种也在不断地播撒在济南这个“主战场”:2010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的积成电子,是由山大几位教师在1984年创立的;2015年在创业板上市的神思电子,其创始人王继春是山大校友;今年5月在创业板上市的金现代,创始人是山东大学副教授黎峰……
一流城市滋养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孕育一流企业,一流企业成就一流城市。这也是都市圈时代最紧密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