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纪念张祥龙教授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5-06-30 08:35:27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实习生 刘开泰)6月21-22日,“时代·思想·哲人——纪念张祥龙教授”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本次研讨会聚焦张祥龙儒学思想研究、现象学的中国建构、中西哲学对话等主题展开,从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对张祥龙教授的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和讨论,以传承其学术遗产和治学精神。

继承张祥龙的学术遗产

张祥龙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在现象学、儒家哲学和比较哲学等领域成果斐然,生前曾担任过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等职务,在海内外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山东大学副校长、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曹现强表示,作为成就卓越的哲学大家,张祥龙以现象学研究重新发现和激活了中华古学的当代意义,拓展了当代儒学研究的新空间,有必要深入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充分汲取其学术遗产中的精华。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高度评价张祥龙教授,认为他是一位基于比较而确有原创思想的哲学家,其学识与风范皆值得当今学人学习。山东大学中国阐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傅永军谈到张祥龙教授在山东大学任教的经历和轶事,表示举办此次会议的初衷,是将张祥龙教授置于思想史的脉络中与之对话,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期望能够延续并推进那些尚未完成的学术探讨。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哲学系主任张伟认为包容性和前沿性是张祥龙学术思想中的重要特点。他提出,张祥龙的思想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与时代展开对话,研究涉猎广泛且见解深刻,对诸多前沿性问题有所思考,这种学术风格值得当今学界传承发扬。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总结了张祥龙的学术贡献。他认为,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张祥龙是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现象学最重要的哲学家。从儒学角度来看,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儒家哲学思想,是当代新儒家无可置疑的先驱者。

现象学视域下的张祥龙儒学思想研究

张祥龙教授是现象学进路的儒家哲学研究的开创者,有力推动了现象学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重构,在汉语学界乃至国际现象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蔡祥元区分了“中国现象学”和“汉语现象学”,认为张祥龙早期有关天道的现象学研究,构成中国现象学的开端。他进一步提出,“世间性”是中国现象学主要的思想特征,在张祥龙这里表现为“人生世间”为终极实在的思想主张,它有别于世俗性,因为其中包含了一种超越于世俗之上但又不脱离世俗的生存论境域。此世间性特征构成先秦儒家、道家的共同思想旨趣,也与后来的禅宗精神相呼应,可以作为中国现象学的整体特征。

体用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问题,在儒家、道家和佛学中得到广泛深入的探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华认为,张祥龙对现象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儒家现象学的开创性研究为解决体用关系问题提供了更为合理有效的视域和方法,实现了现象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古代哲理阐释的现象学化。辽宁大学哲学院副教授赵炎认为,张祥龙将阴阳和气引入现象学的时间结构,实际上同时也引入了中西印的巨大差异,由此带来了其所构成的原意义的重大不同。

张祥龙在其著作《儒家现象学研究》中,通过对哈利和伏地魔各自的家庭、亲子关系以及死亡观与永生观进行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个体的永生在世是不道德的。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启祥基于张祥龙对人的现象学—生存论的时间分析来思考“个体的永生在世是否道德?”这一问题,并讨论了张祥龙这一论断的得出及由此引发的相应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林光华认为,张祥龙的道家诠释打破了传统的对《老子》之道的宇宙论诠释范式,揭示了“道 ”作为“意义机制”的介于有无之间的发生性特点,这突破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框架对中国道家诠释的长期影响,揭示老子之道的非对象化、非二元论、非概念化的特性,对道家哲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拓展当代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哲学自古以追问本原为根本使命。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朱刚提出,胡塞尔以超越性的意向性意识为世界之终极构造性本原,他对意识内部因素的分析以意识对意向对象的构造为导向。当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亨利认为胡塞尔以对象之构造为导向的意识分析导致胡塞尔现象学错失或扭曲了更为本原的生命。生命本质上是内在的、非意向性的、非超越的。从超越性的意向性意识回返到非超越的内在生命,是亨利对胡塞尔的一个激进反动。

随着机器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浮现出来:对人类主体而言,伴侣机器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地位?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王珏从关系性的技术伦理视角出发,认为伴侣机器人的设计和使用面临着严重的伦理困境。一方面,发展伴侣机器人似乎总是被模仿人类和替代人类的野心所驱动;但另一方面,混淆机器人和真实人类在亲密关系中的角色终将危及人的独特性与尊严。

精准食物技术是当前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练新颜着重分析了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后果。她提出,现代社会的聚餐、餐桌仪式等饮食行为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而精准食物术的发展将会导致生活世界进一步被彻底殖民化,从而消解世界的意义,导致食物伦理的合法化危机。

以海德格尔哲学为出发点的伽达默尔否定了通达本义的可能性,并由此导致20世纪中期以来阐释学界对本义问题的普遍否认。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章印从海德格尔生存论现象学出发,反思和分析伽达默尔的问题之所在,并试图通过对“本义”和“阐释学循环”的一种更为准确的理解和界定,初步肯定本义问题的合理性。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郑辟瑞通过对《意识结构研究》及相关文稿的细读,指出胡塞尔也始终坚持一种意志主义的行动观,从而不再将意志主义与反意志主义视为非此即彼的对立立场,而是作为互为补充的视角,共同阐明胡塞尔复杂的行动哲学。云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王志宏分析了陈明的《易庸学通义》,认为陈明在本书中尝试以天道论为纲领把《易传》《中庸》《大学》整合在一起,自觉回到原始儒家而有别于作为心性儒学的宋明儒学和现代新儒家,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研讨会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中国阐释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诠释学》编辑部联合主办。

与会学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