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享“医经”之誉,乃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中国医学史上,诸多流派的诞生及名家的成长,皆与之渊源深厚。其内容广博,涵盖医学、心理学、天文、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部融合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巨著。当代医学多聚焦于疾病治疗,维护人体健康。
而《黄帝内经》却不止于疾病医学范畴,它饱含人文内涵,将人置于天、地、人及社会环境的宏大背景中审视,堪称一门具有“生生之理”的人文生命学。它倡导以系统观、整体辩证观看待人的疾病,主张通过“治人”,即调节人的心理、认知思维方式,规范饮食起居、作息等,实现调养生命、疗愈疾病之目的。《黄帝内经》在成书过程中,广泛吸收诸子学说。如果对先秦诸子学说与古代医学缺乏贯通性的综合理解,很难领会《黄帝内经》之真谛。
《黄帝内经》虽为经典中的经典,但其文字古奥、理义深邃,卷帙浩繁,加之近百年来西学盛行,传统经学教育式微,潜心钻研古籍者寥寥无几,无疑极大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而赵薇、解冬冬编写译注的《黄帝内经》(吉林大学出版社),却令人眼前一亮。此译注本立意高远,风格独具,注释简明扼要,阐述深入浅出、条理分明,给人以全新之感。
学习《黄帝内经》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核心思想体系。找准这一体系,便能纲举目张,融会贯通;反之,则易陷入散漫无章之境,即便研读多年,也难悟其精髓。作者在梳理历代《黄帝内经》重要读本时,深受明末清初李中梓《内经知要》的启发,以此为纲目构建本书内容。从《素问》《灵枢》中精心挑选与各章相关的重要篇章经文,进行合理编排与梳理,并按一定逻辑顺序译注。每一章节皆围绕篇章主题、理论体系等分类阐述,将《黄帝内经》散落的篇章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使读者能清晰把握书中结构与脉络。读者既能对经典内容有总体概括的认识,又能对各章节内容有“纲举目张”式的理解与定位。每章末尾还增设“心解”,阐释作者对章节的理解,共同构成了这部通俗易懂的《黄帝内经》读本,有助于热爱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读者更深入、系统地学习。
该书译注简洁明了,助力读者理解经典。作者系统阐述了《黄帝内经》的学术理论体系,从“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等八个篇章,深入剖析其丰富思想内容。例如开篇的道生篇,《道生》篇选取《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经文,指出养生有道者能尽享天年,主要做到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饮食有节制居首位,其次是作息规律,再者不过度劳作,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这是达到人类自然寿限的关键。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是最早系统整合饮食起居、四时寒热、生活环境、心性修养等因素,探索“生生之学”的综合性学科。《道生》篇有助于人们树立“外避虚邪,内守精神”的养生理念,形成完整系统的生活作息体系。最终围绕养生需保有“天真”,方能“长有天命”这一“治未病”的根本,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着手,为现代人开启了解中医理论与天地之道的大门。
译注者在每章末尾添加“心解”,阐释对各章节的理解,为这部《黄帝内经》通俗读本增添了画龙点睛之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一节的心解中,作者说,文章开篇以二十四个字概括总结黄帝的一生,为后人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真人。《上古天真论》列举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善养生者的养生方法及结果,可作为我们努力的目标与对照标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体系,透过繁杂经文领悟其中深刻道理,使古老医学著作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与现代人的认知建立联系。从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中可知,他们认为人的成功在于在短暂生命中达到返璞归真、通达天人的天真圆满之境,这是做人的真正成功,也是经典的立意所在。古之圣人立教的根本意义,在于教导人们树立“外避虚邪,内守精神”的养生理念,这也是《道生篇》论述的核心。
从研究难度而言,梳理《黄帝内经》原文颇具挑战。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其中《素问》九卷,主要阐述自救的内容,《灵枢》九卷,主要阐述救人的内容。要完整准确理解经文,离不开训诂阐释。自唐人王冰对《黄帝内经》进行补充整理、校勘后,至今已有数百医家为其深入挖掘内涵,这些译注为后人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然而,由于时代久远,文字古朴,不同版本在断句、标点、注释上存在差异。在流传过程中,历代医家见解各异,因此,辨析《黄帝内经》的注解成为又一难点。整理不易,辨析诠释更难,文献研究的功夫不可或缺。既要梳理对比历代重要注本的篇章经文注解,筛选合理内容,进行必要校勘与取舍,方能形成精准且易于现代读者理解的注释翻译文本。
该书是赵薇教授在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明伦堂、济南市府学文庙系列公益讲座《黄帝内经》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黄帝内经》流通版本内容繁杂、义理深奥的不足,是初学者系统把握《黄帝内经》要义的佳作。
译注者在解读经典内容时,将深奥的中医原理以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使读者既能深入领会经典内涵,又不被其高深内容所困扰。经文中以传统社会官职比喻人体脏腑,从功能角度论脏腑,强调人体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在论述各脏腑功能协调一致的同时,以一国之君王比喻“心”,突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地位与主宰、统领作用,既巧妙解释了原文,又使《黄帝内经》的旨意得以更广泛地理解。在诠释经典时,还融入了诸多临症经验,便于后人理解学习,这种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丰富了《黄帝内经》理论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及“治未病”的思想。这种思想与传统典籍,如《周易》的阴阳学说、儒家的天人合一、中道、重本等观念一脉相承。若没有对诸子之学的综合把握,实难对《黄帝内经》作出切实的诠释与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