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2日讯 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人才记者见面会上,深耕胶体与界面科学领域四十余载的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郝京诚教授,向公众展现了科研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

作为学科领军人,郝京诚将科研热忱转化为持续创新的动力。自本科论文阶段起,他便对日常现象中的科学本质产生浓厚兴趣:为何微量表面活性剂能显著降低水表面张力?硬币为何能浮于水面?在头皮摩擦后的硬币为何更易漂浮?这些朴素疑问开启了他探索胶体与界面科学的学术征程。随着岁月积淀,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使命感逐渐成为支撑其持续深耕的重要力量。
二十余载科研育人生涯中,郝教授培养的逾百名博士后及硕博人才已成长为学界中坚,其中50人获聘正高级职称。“见证学生成长为领域栋梁,是我科研生涯最珍贵的收获。”这位年过花甲的学者透露,即便除夕与新春佳节,他仍坚持在实验室钻研,“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与培育英才的责任,始终是我保持科研激情的源泉”。
面对青年科研群体,郝京诚提出三点成长箴言。
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科研选题应立足国家发展需要,以创新思维突破常规,在关键领域实现原创突破。
恪守科研本真。科学探索没有终南捷径,唯有持之以恒的坚守与严谨求证。研究者需沉心静气、反复验证,通过国际学术交流拓宽视野,在持续修正中逼近真理。
抵御外界纷扰,保持学术定力。面对纷繁诱惑,科研工作者当秉持纯粹初心,以探索科学真理为志业,切忌追逐虚名浮利。在创新科研范式的过程中,更需恪守学术伦理底线。
这位老科学家用四十年的坚守印证:科研成就的取得,从来都是厚积薄发的水到渠成。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正需要这般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求索精神。
闪电新闻记者 曾宪琳 报道